在自然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1期   作者:陈小洁
[导读] 自然教育为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提供释放天性的探索和体验空间。
        陈小洁
        佛山市第九小学
   
        
        【摘要】自然教育为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提供释放天性的探索和体验空间。笔者近几年,开发了“探究自然”综合实践项目,通过考察与利用校外活动基地自然资源,创建自然环境和配备丰富的设备,创建合作进取的研究团队,研发自然综合实践项目,制定“探究自然”综合实践项目质量评价量等方面进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动手和实践的空间,使学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愉快的探索,提升了科学素养,也使学校的生态科技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自然教育;综合实践;科学素养
        
        2017年9月,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利用好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校外活动中心、研学旅行基地等多种实践资源,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近几年,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自然”综合实践项目,经过实践,在打造生态科技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开展小农街考察活动,利用自然资源,确立实践项目
        1.寻找教育教学资源,确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为了了解小农街基地的情况,我们课题组教师相继5次到小农街考察,了解小农街研究基地的自然条件及教育教学资源。回来后,召集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对小农街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并归纳小农街的资源,提供3—5学段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及探究自然、物候观测等相关资料。经过思维碰撞,课题组决定以“自然”为切入点,结合《物候观测》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确立与提炼活动主题,梳理与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各年级段中与自然有关的相关内容,再整合其它学科探究自然相关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发资源。
        2.借力班级家委会,开展小农街研学旅行活动
        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课题组借力班主任,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开展班级研学旅行的活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家长、儿童一起,以探究自然为主题,利用双休日及假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儿童走进田野、走进树木,零距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例如四-六年级以小组为单位,在家长的陪伴下分别开展“认识植物”、“土壤与植物”分组亲子活动,六年级开展“无土栽培的技术”开展亲子活动。
        3.聚焦问题,构建综合实践项目实施模式
        研学旅行活动回来以后,老师引导儿童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并进行筛选,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形成问题库。基于学生的问题,经过课题组研讨,结合实际,确立探究自然综合实践项目,决定采用小农街与校园的混合研究模式,并构建综合实践项目实施模式:课题组考察小农街,挖掘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考察与体验小农街,提出问题→提炼问题,确立综合实践项目→小农街调查、创建与体验→校园模拟实验探究→拓展调查探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解决方案)→反馈给小农街,解决问题 。
        二、创建自然环境和配备丰富的植物、设备,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以三水区小农街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田野,走进树林,零距离接触自然进行探究活动固然好,但儿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而我校距离小农街60多公里,学生无法经常去那里探究。怎样实现小农街自然资源与校园资源无缝对接?在校园内创设自然教育环境,让儿童在校园内通过观察比较、采集、种植去感知植物的多样性,了解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亲历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延伸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三、创建绿色生态校园,营造绿色生态校园文化氛围
        早在2002年12月,联合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为此,我校在校园中营造自然教育环境,利用一楼的文化长廊,以“物候知识知多少”为主题,向全校师生介绍了植物种类与特点、常见蔬菜种植与护理、物候与物候期、物候观测方法等知识。开展“生态班级”评比活动,以“爱绿护绿”为主题开展有特色的主题班队会,各班以“生态校园”为内容出一期专题黑板报,以“生态校园”为主题进行班级绿化布置,让绿色走进班级。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加学生对自然的认识。
   在实施自然教学中,我们课堂上,大力推行“三给”,即“给问题”,“给时间”,“给机会”。教学中适时采取个别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年级交流等相互作用的教学形式,恰当运用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设计制作等组织形式,设置3-6年级每周两节综合实践课、每周两节社团活动课,作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常规课程,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然教育教育理念融入各个学科的课堂,有意识地为儿童创造展示学习潜能的氛围。
        四、创建合作进取的研究团队,为自然教育提供保障
        组建来自不同学科,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对教改孜孜以求的教师团队。以“探究自然”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开发主题,根据综合项目式主题活动的需要,组建生物园种植、实地调查、物候观测、电脑设计等科技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进行,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内容,校园里呈现了一派浓厚的实践活动氛围,提
高学生对自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理解,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知行统一”的宗旨。    
        五、研发自然综合实践项目,让儿童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身心发展
        培养儿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英国环境教育专家John Baines曾说:“环境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老师们发现,这是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面之一。”STEAM教育是以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技术教育,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核心素养的对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心理学家皮亚杰说“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因此,  
        1.开展校内外结合的探究自然活动。
        以小农街、学校的生物园、生态园、鸣翠园为研究基地,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发与实施《探究自然之六----物候与花信的探究活动》、《探究自然之四—土壤与物候科技实践活动》、《舌尖上的绿色食品——基于STEAM教育下的芽苗菜探究活动》、《粉绿狐尾藻对不同污染程度水的净化能力探究》等四个自然综合实践项目。通过研究,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2.开展“探究自然”拓展活动
        “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儿童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于是,组织学生到华南植物园、肇庆、韶关等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延伸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拓展儿童认识自然的途径,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认识自然、探究自然,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积,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多样的综合实践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六.制定了儿童“探究自然”综合实践项目质量评价量表
        为科学掌握自然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促进情况,制定了《儿童“探究自然”综合实践项目质量评价量表》,包括7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21项指标要求,其中一级指标有活动参与、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社会实践、交往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与操作技能,根据各项指标要求达到程度,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级,各班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以便于发现优势和查找存在问题,并提出调整措施,从而利于自然教育的持续开展。
        通过校内外结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促进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和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增强了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国义,学生科学素质在自然教学中的培养,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2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达达文档网,2020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