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
四川省井研县竹园镇石牛小学校 613109
摘要:研创就是研究、创新、创造。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经历过程,感悟思想方法,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参与能力、知识语言的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创造能力,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研创学习;高效课堂
一、学为中心,为创而学。学生边学边创,学习到数学重要思想,掌握数学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回忆、整理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把平面的知识类推到立体,使学生感受类推的思想方法,对于圆柱来说,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当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越接近长方体,使学生感受极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转化前后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掌握推理的方法。
二、通过研创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学习知识的整个知识体系深度认识,不依赖课本,整合知识板块,形成脉络,利用知识的并联、递进关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比如整合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以长方形的面积为基础,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有的用数方格的办法,有的想到移多补少的办法,有的想到沿高割补的办法,并且有几种不同位置的割补。老师及时导向、点拨、帮助学生构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模型: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由这个结论出发,让学生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也就是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初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后再延伸梯形的面积的求法,连接梯形的对角线,发现梯形被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它们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乘高除以2加下底乘高除以2的和;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在老师带领下研创学习,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深度的认识,利用知识的并联、递进关系,整合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板块,形成脉络。
三、研创学习,要对知识的本质进行解构和重构。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学到的不只是知识面,而是知识的本质。
认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长方形的纸)创造圆柱;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长方形与圆柱的联系,有的学生想到用卷的办法创造出圆柱,有的学生用旋转的办法创造出圆柱;然后老师再进行点拨,建构模型。让学生充分领会刚才创造的本质:把长方形长的边卷起来创造的圆柱实际是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短边为圆柱的高;把长方形短的边卷起来创造的圆柱实际是以短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长边为圆柱的高;这时候长方形纸就是圆柱的侧面。用旋转的办法创造圆柱时,以短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这个圆柱以长方形的短边为高,长边为底面半径;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这个圆柱以长方形的长边为高,短边为底面半径。潜移默化中,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就让学生联系起来了,通过旋转,学生在运动中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
再比如,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教师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才能知道圆的周长。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最终都是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教师点拨,在化曲为直的过程中,圆的周长由曲线变为直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周长由曲变直,其圆心在运动过程中也经历了周长长度的运动轨迹即圆心运动了周长那么远,而整个圆经过的轨迹是以圆周长为长,圆直径为宽的长方形加一个圆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学生才能完整的领悟化曲为直的本质。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始终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合适的、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现代技术支撑,研创学习就会呈现出精彩的艺术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微课应用[J]. 陈英.??教育艺术.?2019(06)
[2]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 唐晓伟.??知识文库.?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