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死亡诗社》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21期   作者:郭墎
[导读] 《死亡诗社》是教育类影片的佳作,其上映期间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郭墎
        云南 昆明 昆明学院  650000

        摘 要
        《死亡诗社》是教育类影片的佳作,其上映期间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此影片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并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探索出教育规律,服务基础教育教学。第一,对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第二,探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定位的问题。《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整合了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将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地淋漓尽致,是我们探讨教育如何成为教育本身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死亡诗社》;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学生个性;









一、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理念的碰撞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向来都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孰优孰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不过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传统到现代是一个纵向发展的历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两个概念。二者的确存在对立面,但是我们只有面对这种冲突,去感受这种碰撞,才能真正体会思想观念进步的意义。《死亡诗社》这部影片交织着传统与变革的冲突,它直面这些问题,用朴素却又智慧的情节将这些矛盾展现给观众。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电影中的几个场景。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
        影片开头的开学典礼上,白发苍苍的校长问孩子们什么是四大信念。学生们的回答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这四大信念就像四座大山压在学生的心中,遮蔽了学生身上的灵性。学生的一切都被禁锢在庄重的传统中,他们私下甚至称四大信念为虚伪、恐怖、颓废、污秽。威尔顿被笼罩在灰色的天空中,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活在“地狱”里,没有自由,没有欢笑。基廷老师的到来打破这一僵局,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让学生直呼他“Oh, captain, my captain”,这是惠特曼的一句诗,基廷老师在这里使用这句诗绝非无异。他虽为船长,但要使一艘船在大海上顺利航行,就必须要水手们尽心尽力。他作为一个船长,不能独断专行,他必须要和水手们共进退,才能保证完美地航行。这里就点明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有着合作的关系。教师只有和学生成为友好的伙伴,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顺利的航行。当然,作为一名船长,基廷老师不仅是好伙伴,他还能教会学生独立探索和渴望自由的精神。
(二)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
        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并没有在教室里进行,他将学生带到校史陈列馆,带学生看走廊上挂着的一张张发黄的照片,那些照片上都是已故的校友。基廷让学生靠近那些照片,聆听死亡和毁灭之声,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他说:“这屋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所以要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他让学生“seize the day”,“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意在让学生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珍视大好青春,用智慧和心灵给自己创造的生活和人生。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1]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能不断地发展人和塑造人。基廷让学生在死亡中体会生的意义,让学生珍惜时光,勇敢地生活,其目的就是把学生从威尔顿的传统中解救出来,重新塑这群孩子,让他们本有的朝气散发出来。
(三)教会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节课,基廷老师带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导论部分,他上课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撕去书本的整个引言部分。那是一位博士做的引言,在旁人看来一定是真理,可是基廷老师不这么认为,他说:“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它关系到你们的心智和灵魂,你们要学习独立思考。”他认为如果诗人的作品被那些固有的理论圈住,读者就无法意识到诗歌的美,读诗并不需要更多的技巧,唯一需要的是读者要充满热情。他说:“医生、律师、商人、工程师,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但是诗意、美、浪漫、爱才是我们活着的原因。”他指出诗歌不能用死板的坐标轴理论去分析,诗歌要用生命去感受,用心体味诗歌中美的绽放与凋零。撕书过后,基廷老师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去看自己身边的事物,意在告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当每个学生站上讲台,都表现出一种惊奇的表情,原来他们熟悉的环境还可以这样来看,原本熟悉的事物又陌生了。他告诫他的学生:“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你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2]基廷老师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与其说他交给学生的是方法,不如说他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教育目的偏离了预设轨道,功利主义教育在当时备受推崇。威尔顿预备学校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威尔顿采取的是经院式教育。学生学习的教材已成固定样式,教师只需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即可。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中,学生根本无自主性可言,他们就像是生产线上即将完成的产品一样,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已。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在民主观念放任的情况下,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起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3]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处于上升的时期,教育只是为了创造“人力资本”。这样教育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条产业链而已,人只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4]
        基廷老师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追求自己的人生。这些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从教育生产中脱离出来。这些都是在挑战威尔顿的传统。经过基廷的启迪和鼓励,学生们重组死亡诗社;尼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演员梦;托德克服了自己的胆怯,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说出发自内心的诗篇;努旺达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学生的改变让基廷老师感到欣喜,但是他忘了他和自己的学生毕竟在传统的震慑下生活。笔者认为基廷老师的对学生的教育太过浪漫主义,他跳过现实主义诗歌直接给学生上浪漫主义诗歌就是最好的暗示。“教育的浪漫主义主张个体的幸福和自由至高无上,所以他们反对那种认为教育是为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做准备的观点,反对把教育看成是促进外在与个人发展的社会政治目标,主张个人的教育须适应个人真实的自我,强调人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5]基廷老师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发展,说明他在强调个人本位,这与当时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是背离的。校长诺伦先生认为他们的教育目的不顾一切地送学生上大学,尼尔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只有当工程师或者医生才有前途,他们都代表了社会的意愿。

因此,他们根本不允许“死亡诗社”出现在自己的眼中。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廷老师主张个人本位,培养学生个性;学校和家长坚持社会本位,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在社会。这两种观念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任何一方都会存在缺陷。可是笔者更赞成基廷老师的做法,因为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实现个体社会价值和功利主义处于上位,学生在学校教育的专制下泯灭了天性,需要有人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唤醒个体的自由观念。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教育信仰》中谈及:“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6]这就说明教育不能过于注重社会本位,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影片中尼尔最后在无奈和无望困境中选择了自杀,这就是社会扭曲价值取向带来的悲剧。教育目的的走向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侧重点,当它受到某一种价值观念的驱使时,我们就要尝试去调合其中的关系,以促进人在此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矛盾
(一)父母控制孩子的人生
        影片中尼尔的成绩优秀,平时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他从来只能在父亲面前说:“Yes, sir.”尼尔有个梦想,就是当演员。当基廷老师开启他的激情之门,他鼓足勇气向父亲提出去剧院演出的要求,父亲勉强答应了他。当晚尼尔完成自己精彩的表演后,父亲警告基廷老师离他儿子远一点。回到家中,父亲让尼尔放弃演戏的幻想,甚至准备让他从威尔顿退学去军事学校,之后去哈佛学医,要他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尼尔觉得父亲这么做简直不可思议,他试图却说父亲,可被父亲断然拒绝。尼尔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可父亲不给他机会,无奈和绝望之下,尼尔在当晚选择了自杀。这是影片冲突的高潮部分,其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尼尔的死并没让他的父亲觉醒,他的父亲没有认识到这是他教育的失败,反而去追究基廷老师的责任。
        实质上,这是一起家庭教育中的“谋杀案”。家庭教育中,父母虽然有责任管理和教育孩子,但父母绝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这样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以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不教他认识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生活。”[7]父母是万万不能控制孩子的人生的,父母的梦想不能代替孩子的梦想。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向往,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心平气和的、认认真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育技术的应有的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8]
(二)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托德过生日时父母送给他一套文具组合,可他却闷闷不乐。尼尔问他为什么不在乎父母送的礼物。他回答:“每年过生日,我都会收到同样的礼物,更奇怪的是,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这个礼物。”这句话暗示出托德的父母从来不关心他,从来都不曾问过他想要什么。从表面上看托德的父母还爱他,但事实上他们很少和孩子交流,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尼尔的父亲也是如此,他即使知道尼尔的梦想是做演员,但他根本不在乎尼尔的想法,他只认定那条给孩子的最好的人生路。笔者认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存在家庭教育民主意识的欠缺。
三、《死亡诗社》中的教育规律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学生珍视生命,不要虚度时光。
        第一堂课,他吹着口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大厅画像处,高喊诗人惠特曼的诗“哦,船长,我的船长 ”。他叫学生皮特兹念了一首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劝 少女珍惜时光》:如果可以, 快些采撷你的花蕾, 旧的时光仍然飞逝, 今天灿烂盛开的花朵, 明日就或将凋去,变得僵冷, 停止呼吸。然后他突然话锋陡转:“孩子们, 千万别虚度光阴, 让你们的生命非同寻常! 因为我们任何一人都会像花蕾凋谢, 变成尘土, 已经逝去的古人曾经一样充满幻想和梦境, 可是我们用心灵细听, 可以听到这样的号角: 抓住光阴, 让生命不同凡响。”
(二)教育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迷信权威。
        在上《英语诗歌五百年 》课的时候, 基廷先是重复了作者 J ·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的关于如何评价诗歌的标准, 正当学生认真思考准备接受他的理论的时候, 基廷先生突然叫学生把书本上关于标准的整个章节撕掉, 这让学生有点 不知所措, 还没有哪个老师曾叫学生撕书的! 基廷激励他们说:“这是一场战争, 撕吧! 关于诗歌, 是没有真正标准的。真正的自由只在梦中, 不管别人说什么, 学会自己思考 , 语言和思想可以改变世界。我们读诗歌写诗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 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浪漫的, 医学 、法律、商业、工程固然是社会维持的崇高的和必要的追求, 但是诗歌、美丽、浪漫和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三)教育学生要敢于战胜自我。
        突出的例子表现在学生托德 · 安德森的身上,托德是班里一名内向并且因自卑而郁郁寡欢的学生。基廷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诗,要他大胆地走到讲台前,闭上眼睛,自己则诱导他去想象那作诗时的意境和心情。终于,奇迹出现了:托德在基廷老师的激励下大声咆哮,现场创作出了一首精彩的诗歌,令所有同学自发鼓掌,刮目相看。他终于克服了自卑,战胜了自我!
(四)教育学生不要亦步亦趋,要勇于做真实的自己。
        基廷老师带学生去踢足球,每个学生在踢球之前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我要做真正的上帝”。他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诗句说:“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一条。”他这样鼓励孩子们:“对我来说,运动是一个可以让他人把我们推向极致的机会 ( 因为有竞争) , 与逆境抗争, 与强敌对抗, 做世界的水手, 游遍所有港口, 去 做生活的主宰, 而不是奴隶, 去登上断头台, 面对枪口而泰然自若, 去舞蹈、鼓掌、 歌颂、呐喊、跳跃、飘飘荡荡、滚滚向前, 让生命变成欢乐的诗, 成为真正的上帝!”
结束语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并没有花哨的剧情和过多的拍摄技巧,它只是在用心给我们展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他把很多教育问题展现给观众,把那些千疮百孔的伤口撕开给大家看,把血淋淋的现实呈现给大家。笔者认为真正能触动人心灵的就是那些伤痛,这绝不是要博得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而是让大家思考如何去避免那些伤口。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缝合那些伤口。其实。我们正真需要探讨的是人如何通过教育实现自我和他我的统一。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雅斯贝尔斯也曾说过:“教育本身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无疑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孩子究竟该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成长,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永恒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骆艳利.电影《音乐之声》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3).
[3] [9]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