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娜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017010
【摘要】高中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路径的有效性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需要教师对阅读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筛选,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语言实践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阅读,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有效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学习效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设计 有效路径
【正文】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这门学科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色彩,想要把语文学的透、把语文学的好,就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练就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教学路径设计的科学合理且有效,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一、阅读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阅读教学内容是决定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根据文本体式选择合理的、正确的阅读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语文的教学文本和教学系统都十分的复杂,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也很复杂,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时候,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就可以把品味故都秋味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感悟文章整体的阅读的时候,微观的对五幅秋景图进行品味和鉴赏。教师可以多媒体技术播放《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朗读音频,为学生提问有关这一课散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主动的进行课文阅读,培养学生养成正确阅读、有目的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和讨论,集思广益完成教师问题。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天净沙·秋思》这首马致远的词来让学生《故都的秋》所表达感情,让学生对同类型的文学题材所表达的内容的共同性有一个了解。
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不能片面的只关心学生成绩,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阅读和学习,激发学生对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大胆的进行创新,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减少阅读教学课堂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活跃性。教师要重视起在阅读课堂上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学生走神、开小差的情况发生。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利用,也是提升阅读教学趣味性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加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参考学生意愿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和讨论,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也可以让学生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加深对教学内容含义的理解。
三、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针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性,需要重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所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依托于文本阅读所提供的构架和对策,正确的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语文阅读教学路径下完成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支撑和帮助下,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和阅读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和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相结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上得到具体的、充分的展开。教师要让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成为语言实践活动的基准点,让学生语言思维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苏幕遮》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手法,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观看《乡愁》的朗读视频,让学生通过《乡愁》这一首小诗对本课要学的《苏幕遮》产生情感上的互通的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安排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比如:词意的理解、朗读诗词感悟诗情、分析诗词环境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感悟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再例如:教师在教授《囚绿记》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同样可以使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第一步让学生在通过对“囚绿记”这一文章题目的探讨,感悟这一篇课文标题所表达的内容,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阅读,对文章局部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讨论,第三步深入的讨论《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最后和学生探讨文章意义和自作手法。同时教师在所设计的语言教学活动里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式的训练,帮助学生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路径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学会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还可以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不断进行阅读体系的创新和丰富,实实在在的让语文阅读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1]张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13):142+144.
[2]沈珊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种有效路径[J].中学课程资源,2018(0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