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21期   作者:杨建翠
[导读] 课前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
       杨建翠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  云南 保山 679100    

        
        【摘 要】:课前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建构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型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有很大不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点拨和引导。本文主要探讨建构式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引领学生学会探寻、使用有效的信息;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展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有效指导  
        【正文】: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课前对所学课文的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怎样利用好预习这个“小课堂”达到提高“大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教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的经历,并根据当地学生的学情、校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谈谈如何有效指导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策越研究。
        一、编制有效导学案,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备课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学生的知识差异,设计相关问题有针对性进行预习叫做导学案。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新课前就要认真深入的备课,结合教学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白在预习中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布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作者老舍去哪里拜访?(2)在去的途中看见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3)作者去到草原都经历了些什么?尝试用小标题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课前预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当然,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总会有差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会自主学习,而有的学生连课文都读得结结巴巴,词语意思也不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吃得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努力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和课前预习的能力。让学习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二、结合阅读教学,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水平的高低,跟教师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标出课文自然段,会用不同符号在文中做标记。引导学生会用工具书查找、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学会在预习中结合文中的重点字词给课文加批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预习,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笔者根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特点和此年龄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归纳了以下预习方法: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首先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圈画出生字词。要让学生学会放出声音读课文,放声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弥补自己读音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认识。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情境,最终达到能够通过概述将文章主题内容提炼出来。三读课文,合理利用身边工具书和有效资源,攻克生字、生词难关。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会简单的批注自己的感受与体会,然后想一想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再文中做批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课堂节省了不少时间。此外,课文中的好的成语、经典的语句、名段,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2. 了解课文背景,领会课文含义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编制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它选择的目的和意义,有些课文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仅仅读课文内容让小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同时也去了解一下课文中人物或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探究作者的思想。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了解是文章的大体背景和作者的一些履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体会作者的生活,甚至作者的这种思想还能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在教学《宋庆龄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让学生先去了解宋庆龄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她为什么会舍不得故居的两棵香樟树以及香樟树对宋庆龄来说有什么象征和含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还能够拓宽知识面,深刻了解这些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中心思想。
    3. 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当学生遇到喜欢的词句、段落就应该把它摘抄下来。例如在预习《荷花》一课中,有优美的段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就让学生多读几遍,甚至把它摘抄下来。许多课文都有优美的、沁人心脾的片段,在预习中学生不可能背诵积累,但可以多读多诵,去体会那文字的美、语句的美、意境的美。诵读这样的优美语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更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感和感知大自然的美。课后之余,让学生把这些美文积累起来,多读几遍,在日积月累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将其运用到写作和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中了。
        4. 敢于放手,学会自己学习
        在中低年级,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指导和督促到位,让学生在课堂内按要求、按步骤完成预习任务,对预习没达要求的学生要常抓不懈,重复指导方法,同时对其多鼓励,培养起他们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到中高年级,学生的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这时,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后,再把预习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如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有意识拓展四大民间故事,并让学生去收集和阅读四大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里开展了讲民间故事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常识性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让预习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教师一定要坚持要求和指导,并定期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及时检查、评价,养成习惯,
        在布置了预习要求以后,教师要对于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给予及时检查并作出评价。对预习检查的方式也要灵活掌握,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课前预习的检查。也可以巧妙的利用晨读时间检查学生对所学新课读的情况,也可以适当检查学生课文的预习批注,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其对课文的预习情况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当然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要求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后还要对他们预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导习惯。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搞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有质量的课前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高翔. 对小学语文预习任务的设计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
        2.王芳. 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的改进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14(15)
        3.李敏煌. 浅议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预习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4.郝平. 预则立,不预则废——探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5(9):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