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玲娟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中心小学,浙江 金华
【摘要】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掌握问题解决的能力需求,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改进问题教学方法,把问题解决渗透在各部分知识教学中,重视为学生营造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氛围,才能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 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低年级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成效,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问题。通过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行和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现将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介绍如下。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需求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的四大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与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教师应掌握问题解决的能力需求和影响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能力需求及要求
数学问题解决需要四个方面的能力,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它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排除无用和干扰信息,找出有关数学问题或有用信息,重点是要能做到全面深入准确理解问题情境,并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
二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表述,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情境进行表述是提出问题的主要要求。
三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环节要求学生熟悉问题归属,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能对复杂问题进行转化或变换,能用符号、图表、文字、口语表示问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或推理来解决问题,能够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并能把该能力进行迁移运用。
(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与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掌握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实施教学。
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它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元认知、智力水平、思维能力、认知策略、学习兴趣、好奇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心智水平、思维能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是教师教学的因素。教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与认识程度、教学中实施的方法与策略、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挥、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艺术、教师的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养成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为此需要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来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提取、概括、表述问题,通过问题的变式训练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与策略来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改变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1.熟悉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
要熟悉问题解决的教学目标,需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关于“问题解决”的要求。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已有的数学知识较少,在开展问题解决教学时,要能达到在老师指导下,从简单的问题中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让学生熟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同样的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体会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树立问题解决的意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运用画图、列表、标注、动手实践操作、多媒体教学方式解决问题,还可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散能力的提升。
3.重视问题解决的方法指导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较少,因此要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向学生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应重点加强以下方法的指导:
一是审题方法指导。审题就是对问题进行表征,就是让学生排除实际问题或问题情境中的干扰信息,找出有用信息,真正理解题目的本质。针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的情况,可采用画图的方式来理解题目,运用“读—画—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审题。即通过“读”题,让学生了解哪些信息?“画”就是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标出题目中的信息,“说”就是让学生对问题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表征。
二是数量关系分析指导。只有正确建立起数量关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建立问题的数量关系。可在全面审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次“读”题,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与量化,找出问题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可采用:画图法、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来建立数量关系。
(三)问题解决渗透在多方面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应用题的教学,应把其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树立问题解决的意识,就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深挖教材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
在北师大版教材中虽然没有单独的章节专门介绍问题解决的内容,但在教材内容中包含着“问题解决”的丰富内容,通过深入挖掘其教学内容,就能对学生进行广泛的问题解决训练。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材内容中,可运用“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法”、“表内乘法”、“百以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乘法与加法”以及“除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等内容开展问题解决训练。
2.强化计算与“问题解决”的融合教学
计算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强化计算与“问题解决”的融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与计算能力都有重要益处,因此教师要注重强化两者的融合教学。
一是从情境中引入数学计算。可通过并列关系问题情境引入加法计算;通过相差或相并问题情境引入减法计算;通过倍数或份数问题情境引入乘除法计算。还要注重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算理、迁移算法,有利于提升计算能力。
二是根据计算题创编问题。单纯的计算题不易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可根据计算题目来创编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计算,能提高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计算问题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从而使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凸显,为了有效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教师应全面掌握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与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高度重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坚.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18(3):46.
[2]耿灵明.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认识[J].新校园(学习),2017(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