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祺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中学,广东 广州 511380
摘要: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农村初中因为地域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一定弱势。在课程标准改革中,教育部门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调研并进行了深刻改革,为使得农村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改革的着手点不再仅限于“教”,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同样要下功夫。本文针对这样的现况进行了论述,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提出了自身浅见。
关键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教育从目标性上来看应当为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在个人基本素质上应当做到全面发展。因而在初中这样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素养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第一线,这样的关键性课程理应当受到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但从实际教育的状况来看,有些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对于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这样的情况或许在农村中学更为明显。深究这种重视程度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对素质培养的忽视以及对于高分科目的重视。从教育的初衷以及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教育选择显得极为短视。君不见,有些高等学府的学子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失足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教育成果并没有带给社会积极的作用,反而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其不好的影响。扪心自问,是这些学生的能力不够优秀吗?我们可以清楚的得到答案并非如此,那么这些的案例深层次的原因在哪呢?通过这些案例的主人公的自白,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内心情感的偏失、道德观念的缺失、法治意识的淡薄。虽然这样的情况不能够仅靠教育来杜绝,但在学生所必定要经历的义务教育中尽可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并尽力减少这样的教育失败案例的萌芽,我们就应当在学习基础知识之余加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深学生的法治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深刻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此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农村初中道德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农村在长期的教育历程中相较于城市处于弱势地位,这受限制于诸多因素。考虑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弱势,新课程改革中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的要求便显得极具必要性。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学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既然农村的“教”相对于城市学校较弱,那么在“学”上多下一些功夫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道德与法治教育弱势这样一个局面。
对于当下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教育目标而言,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极大的优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外部需求,也是“寓学于乐”教育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具备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极大的增加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且如此对于增加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也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理应转变教育思路紧跟时代教育方向,寻求出路改变现状,结合自身现况扬长避短走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道路。
三、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着手点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因为这门学科的严肃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任课教师的印象会十分鲜明的影响到学生对于任课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的印象,因而,想要提升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积极性,道法教师的形象须做出改变,向着友好、平等的方向转变。只有教师真正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群体,不再一味的灌输死板的德育知识且以固定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能够对学生的思考表达充分的肯定,这样的教师形象才能够不再是阻碍反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助力。
而除去教师因素外,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内容也是限制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从课本上发现传统德育课程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有着脱节,试问这样与学生生活关联度不高的德育课怎么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而当下新课改后的德育教材改变了这样的一种局面,教材的编辑做到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在内容上添加了许多与中学生德育、法治教育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针对这样优质教材,教师则应当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变旧有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上努力贴近生活化,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同感,以此增加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对于知识产生了兴趣,随后的教育就有了开展的群众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自身表现欲望通常是十分强烈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样的情况会表现的十分明显,每个学生都会在兴趣以及表现欲望的指引下主动汲取教材上的知识,以此来证明自己。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即便如此,在课堂上同样会存在一小部分对于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的学生,针对这样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不失为一种适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是要被适量的分配小组学习任务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上的不主动就会对整组的学习情况造成影响,给其他组员造成额外的负担,使得学习不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情,而在责任心以及负疚感的影响以及其他组员的敦促下,学生便会自觉不自觉的加入到学习当中,处在这样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念便会发生改变,进而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热情通常是短暂的,教师应当有意识的采取措施来维持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受教育状况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上多进行提问,对于学习状态良好的学生可以有意识的选择稍具难度的问题,当学生有理有据的回答出教师所提问题后,教师不要吝啬于对学生的表扬。而对于学困生,同样应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提问中选择较简单的问题,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所问问题时,教师更应当给予学生表扬,以此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如若没有成功的回答出教师的提问,也不要予以指责,应当适当给予提示以及具有鼓励意味的动作或语言,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样持续性的成功以及自信心的满足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的自主学习习惯将被慢慢养成,能力也在其中获得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初中道德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应当具备的改变
教学是双方面的事,除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做出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学生方面也同样应当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出积极性的改变。
首先,学生无论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授还是通过生活当中的对于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感受,都应当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应当说只有认识到这样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这样一门课程,并且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如此方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受教育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积极引导的时候应当做出积极的反馈,这样反馈即是对教师辛勤教育的尊重也是对于所接受的知识的尊重,而这样的学生素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之一。只有教与学的双方形成真正的沟通与互动,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引导真正产生功效,使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并应用于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一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因而教师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采取了积极而科学的教育引导方式方法。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学生既然身为教育的主体在这场教育改革当中就应当具备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不应单单靠教师的传授以及引导,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也应当自觉的培养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个性与学习习惯的学习策略,如此方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适合的学习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有一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同样如此。学生仅仅依靠教材上所传授的知识进行道德与法治培养终究是纸上谈兵。而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则应当积极的在自身日常生活当中寻找同道德与法治相关联的问题,并积极的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这些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反映,这是学生对自身所学的深入自主实践,也是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论语》当中提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足够多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了足够多的道德与法治实践经验后,对于自身的所获所得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自主性学习它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因而,通过对自身学习与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总结,形成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自身行事经验是极其有必要的,这样的归纳总结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凡英.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德育工作[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5):165-165.
[2]赵成龙.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的融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9):172-173.
[3]周莎.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学时代.2013(04).
[4]林存川.谈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11):107.
[5]林丽华.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考试周刊,2018(16):133.
[6] 卢自录.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神州,2017(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