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画意的创作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21期   作者:徐琴
[导读] :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
        徐琴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张湾小学,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在情感立场上,有歌颂的,也有批判的;在表达方式上,有委婉的,也有直抒胸臆的。而画意也是画家对现实与想象的描绘,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有着相似的地方。而诗意与画意正好是创作者不可缺少的意境。诗词与绘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因此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细微体察,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悟出诗歌所反映的生活真谛,而绘画课上也要告诉学生多欣赏诗词,从诗词中体会意境之美。
        关键词:诗词;绘画;意境;情感;创作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同样,学校也认识到了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还记得学校刚开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时候,家长总会觉得浪费了孩子上课的时间,但活动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每次的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对诗词情感的理解也能很快的运用到绘画中。顾恺之“以形写神”乃千古不移的画理。就如做诗一样,情致深远有意境的绘画作品,更应该神形兼备,而非机械地摹写。
        诗讲究意境,而画也讲究意境。唐古人对绘画诗意有着特别的见解,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中国诗画理论又在美学精神上达到了对诗画艺术本质共同揭示的高度。尽管画家是以图像色彩形诸笔端,描绘无声有形的画作;而诗人则以词章格律吟于口吻,书写无形有声的诗辞,但由于艺术家们观察自然,描绘表现自然美时,常常具有共同的眼光,故可以不谋而暗契,殊途而同归,既描写“外物形”,同时还追求“画外意”。因此,我们往往可以从画幅中感受到诗人的行吟,而在诗篇中又往往可以看到画家的笔触。
        唐朝诗人和画家王维不但拥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还是出类拔萃的画家,在中国画史上是“文人画”的始创者,并被喻为“南宗之祖”。 少年聪异,人称俊才,但仕途屡遭不顺,索性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与孟浩然同为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即能做青绿山水,又能通过单纯的水墨变化表达自然山水朴素纯净之美。传他的画着重“奥理冥造”,只求意到,不务描摹写实"。王维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富画意,色彩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给以融化,诗有画境,画有诗意,是后世文人画家追求的最高为“南宗”文人画的首开风尚。后人就常以“雪里芭蕉”形容这种得心应手、超乎常规、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思维。

“雪里芭蕉”的境界表明画家的慧眼已不局限于具体的白然对象,还升华为经由自己的慧心重新感悟理解过的诗意自然。难怪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谓之诗画两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提倡诗画并重,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就是对中国诗画艺术创作经验和理论的一次高度总结和归纳。在苏轼的这个观念中,“诗中有画”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追求画境”的形而下取向,而“画中有诗”则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崇尚“诗意”的形而上精神。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引用张彦远的话说:“王维西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他画花时将桃杏芙蓉莲花等开放季节不同的花卉置于同一幅画中。传为王维所作的《雪溪图》,画江南雪境,陋室寒江,一片萧瑟,看了让人陡生无限思绪。沈括说他家藏有王维《袁安卧雪图》,图中将皑皑白雪与翠绿芭蕉并置,因此沈括评工维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调得天音”。王维此种讲气韵,讲写意的画风、成下看到的东西,总不比在玻璃后出现的事情有趣。在这种黑暗的或光明的洞里,生命在活跃、在梦幻、在忍受”。这种烛光照亮的关闭的窗户当然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窗内一定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但又不甚分明。在朦胧的印象中富有种致命的诱惑力,使人禁不住要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这样的境界就与诗意的含蓄十分相象。千百年来,无数观者都在如痴如醉地窥探这扇诗般含蓄的窗户,在朦胧中各有所见,尽管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见到一些诗意之美,但似乎都不能尽其底蕴,就好比名垂千秋的美丽妇人“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肖像画了,似笑非笑的,永远充满着传奇和想象的色彩。画家凭借诗意的语言启发读者的审美联想,唤起观者的心灵共鸣。但是绘画的语言,和音乐、 诗歌的语言一样,需要观众具有相似的心灵感受和共鸣才能读懂,观者若缺乏相应的审美能力就无法和作品产生互动,感受到作品要表达的特殊意境。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和速成品过多的生活里,人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很少去顾及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受,而画画正好是一件能让自己安静下来,也能让自己抒发心情的一种方式。作为美术老师我们不但要教孩子们怎样去绘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绘画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而要想培养孩子们在画画中的细致和意境,就需要孩子们多去读诗,多去开展和经典诵读相关的活动,让孩子们从诗中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高居翰 《江岸送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
        [2]苏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的关系探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何志明、潘运浩: 《魏晋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李德仁: 《道与书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4] 贺志朴: 《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王金钟.诗歌教学;从静态到动态[J].中学语文教学,2010(6)..
        [6]袁爱国.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