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融合教文言 ——统编本初中语文文言文单元整体化教学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 蔡荔敏
[导读]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结构上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
        蔡荔敏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摘要】“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结构上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注重单元整体化的设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言”、“文”两个关键要素,采取相应的策略落实整个单元的要求。
        【关键词】统编本   文言    单元整体化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结构上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 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①。那么,文言文单元也不例外。
        基于整个单元的要求,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一、因声求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诵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诵读是一种有益于积累,并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就是反复吟读,自然成诵,特别适宜诗歌、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个方法就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文字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
        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正读——译读——演读——辩读”这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读出文字背后的气韵;同样,在《马说》的教学中,也可以做到: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全文两遍;把遇到的不懂的词句划起来。
        2.学生代表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读对了吗,停顿合适吗。
        3.师生合作正音,讨论文句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5.师生合作点评教师的朗读。
    明确: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
        就这样,在师生共同地反复地吟诵下,在读中正音,在读中基本把握词义,在读中初步感受文章气韵。这样的诵读,是学好文言的基础,也是文言教学的通途。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走近文本,更好地与先贤对话,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古人对诵读,有不少好的传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我们都应当加以传承。
        二、因文解字
        因文解字,顾名思义,根据上下文即具体的语境以求词义。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比较陌生,是学习的难点,但是一字承载多任,表达多义,又恰恰是汉语经济简省的体现,这些文字的魅力如果能通过教师情演绎,熏陶渐染,定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例如:
        1.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得字词找出来。
        2.出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师:庄子也很注意这个“安”字,第三个怎样理解?(哪里、哪儿)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课文,庄子与惠子争辩的关键就落在“安”这个字上,教师很好地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也是难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化解了学生的难点,又富有趣味。
        入选课本的文言文一般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如果只偏重讲解古汉语语法知识,就会淡化语言文字背后的艺术美。可见,因文解字的重要性。
        三、因言寻意
        通过品析文字,把握文章思想的方法,就叫做因言寻意。纵观整个单元的设置:《庄子》二则(《北冥鱼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单元提示中说道:“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这个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因言寻意。
        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道之行也》为例:
        1.通读全文(可起立齐读),领会“天下为公”的内涵
        2.师问:这个理想的社会关注到哪些人?
        学生思考,并发现这个社会让男女老少,健康残疾,是否有家庭,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即“天下为公”。
        3.师引导:据《礼记》记载,这篇文章是孔子说的,孔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
        由此引出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师问:这个“志”如何理解?
        小结:孔子在那样民生凋敝时局动荡的社会中依然对大同社会充满了向往,内心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更何况我们呢?生再读。
        4.文言与现代诗互读,增进理解:
        朗读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最后一部分: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教师通过对“天下为公”的内涵梳理,追溯根源,还原《礼记》背景,让学生更准确地捕捉到有识之士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从而被感染。最后,再透过海子的现代诗,将理想社会具象化,打通现代诗与文言文,让学生在现代诗中回味“大同”之美,被这种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心向往之。透过文章的字面,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教师真正做到了因言寻意。
        回首整个单元的教学,站在单元整体化教学上观照,不难发现,文言文的教学要紧紧扣住“言”、“文”,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借助“因声求气”、“因文解字”、“因言寻意”,这三个抓手,引领学生“诵读——演绎——品析”,逐级攀登,有重点,有突破,有共鸣,不失为良策。
参考文献:
①《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
本论文是区级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