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周期理论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0/2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史祺
[导读] 摘要:日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多山地、多湖泊、多河流、多森林,但自然资源极其贫乏。
        天津百利特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日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多山地、多湖泊、多河流、多森林,但自然资源极其贫乏。该国1.26亿人口80%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平原上,而且陆地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5%,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崛起,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综观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日本;模式
        0.引言
        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研究日本经济、补充跨国公司理论以及借鉴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都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因此自70年代以来,吸引了邓宁(J. H. Dunning)等一批著名学者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实证进行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未能在系统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完整客观地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演变。
        日本模式是否存在,特定时期的直接投资可以与特定的理论假定相对应。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脉络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重组世界生产体系的步伐而发展的,只是可能稍微滞后而已。70年代日本学者根据对日本50~60年代直接投资的研究,提出了产业周期理论来解释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比较了日本在亚洲和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得出产品周期理论不能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结论,在目前看来,无论是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日本式的解释都只能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直接投资。
        1.产品周期理论概述
        产品周期理论是维农(Raymond Vernon)于60年代提出来的。创新国首先生产了一种新产品,创新国市场在一开始对该产品具有充足的需求。最初该理论解释当时技术最先进、最富有并处于最大投资国地位的美国市场。196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是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一半。根据该理论的解释,出口先导的决定因素是产品技术的成熟程度。当一个新产品成熟时,其技术的标准程度和可获得性都将提高。国内模仿者引发市场的价格竞争。为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开始转当地生产为海外生产。一开始,产品在相对发达的国家比如欧洲国家进行生产,然后逐渐扩散到相对不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模型建立在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扩散、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类型和生产的区位分布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母国和东道国转移生产地的动因。
        产品周期理论适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但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和投资领域的多元化,这一理论的解释力就非常有限。一则,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可能由于进一步的创新而激活新的需求,因而该理论不能解释系列产品条件直接投资动因。二则,该理论没有涉及产品生产过程领域。生产过程的创新可以使一个产品不再具备生命周期理论所描述的成熟期。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的例子。


        小岛清(K. Kojima)和大泽(Ozawa)的产业周期理论主要受到日本6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他们总结出所谓的日本模式。大泽(Ozawa)研究60年代以来日本直接投资的发展,并考察了它和“西方投资理论”的相关性,认为需要一个新的直接投资理论来专门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①。
        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日本模式是在比较优势的框架下分析母国和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转移资本,更重要的是转移一揽子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创始国特定的技术和管理资本。来自技术先进国家的直接投资能提高相对不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效率。而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投资转移的目的是增加原有资本的回报。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并分析这种投资对日本和东道国的福利影响。对此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误解:首先,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并不一定都是日本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而是包括所有从理论上说明日本对外投资行为动机的理论,他不仅包括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而且还包括以巴格瓦蒂为代表的补偿投资理论。这些理论的目的都在于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其次,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并不是只能够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来解释,在微观层面上解释对外投资一般动机的各种理论对日本的对外投资来说也是有效的。只不过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和补偿投资理论对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前者对于解释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行为具有较强实用性,而后者对揭示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自1960年开始,日本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就持续迅速增长,而且大量的直接投资是贸易替代型。对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考虑的直接投资则更加体现了投资和贸易之间的消长关系。
        折衷理论为分析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提供了另一个理论框架。折衷理论的目的是“为任何特定类型的海外增值行为,提供一个分析的范式和包含各种决定因素的通用指标体系”(J. H. Dunning,1991)。根据折衷理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取决于三组因素:第一,旨在获得海外市场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必须具有某种竞争优势,对于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下竞争的海外跨国公司来说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尚存不确知的方面,因而必然存在进入障碍。竞争优势可以有多种来源:产品、技术或其他的竞争力。对跨国公司来讲,特定的竞争优势来自各自在国际范围内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二,跨国公司必须希望在一个相对本公司而言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进行生产。这种优势可能来自某种自然资源、低成本的劳动力、某一具体产业高素质的劳工,也可能来自国家具体的管理规定,特别是各种保护主义的措施。最后,必须具有内部化优势,也就是说在公司内将相应资产转移到国外可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跨国公司将海外生产的内部化视作公司利润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来源。
        结束语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或地区具有不同的动因表现,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日本模式,更没有对所有产业和地区都适用的日本模式。因此,在研究日本直接投资问题时尽可能细致地分析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特征、动因和趋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