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2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辛红梅
[导读]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淡化、历史和传统文化认同感弱化、网络意识形态侵入等问题。因此,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利用新媒体优势、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实践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1]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淡化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民族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传统等继承发扬的一种心理认同。爱国主义情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祖国和所属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2]
        一个人国家认同感的强弱决定了他能否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民族认同感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尊重和认可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否热爱自己的同胞和对自己的家乡有无归属感。现如今大学生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国家、民族不认同,就不能够对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做出有益贡献。
        (二)历史和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弱化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的文明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历史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如果‘历史认同’发生错乱,就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感。”[3]在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部分大学生历史认同度弱化己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孕育形成的深厚土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和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弱化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依赖和认同。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入侵
        互联网作为一种超越地域、传播广泛、影响力大的新传媒,是大学生接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真真切切地方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各种正面阳光的信息,也有反面阴暗、低俗化的角落。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对于他们而言,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不够成熟,意志不够坚定,网上的一些低俗阴暗的内容真假难辨,往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大学生“洗脑”。网络时代也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问题。如网络自媒体的产生催生了一批网络大 V,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背景不同,观点各异,其中有些人的观点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甚至有些人已经被敌对势力“围猎”,专门以传播不当意识形态言论为谋生手段。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论所引导。如今,网络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不少不法分子通过引导舆论误导大众,同时也给了西方反华势力机会来荼毒当代大学生。因此,保持清朗网络空间,抵御网络意识形态的入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高校教师将课堂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利用课堂教育这一重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要强化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其他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社会、人文、科学选修课等课程也要加强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国情,熟悉和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杰出历史人物和爱国英雄,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爱国主义。
        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课堂理论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义教育内容融合于各门学科当中,让学生全方位接受教育,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疑,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同时,其它学科的教学对爱国主义教育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些学科也使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我国国情、传统文化、杰出人物代表以及典型事件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做真正的爱国者,让他们自觉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优势
        在新时期,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要重视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自媒体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与网络自媒体相结合。我们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小视频等平台,宣传爱国主义。2016年 1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教育部这次发文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媒体的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校应充分利用它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利用新媒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比教师单向的课堂灌输、说教,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和时效性。


        (三)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力量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教化,从而收到课堂教学所收不到的良好效果。”[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能单纯停留在理论和口号上,还需要进行各种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在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操。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在学校中除了上课,还会有许多课外活动,而利用好这些课外活动,将之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在平时,要在校内举行文化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寄托于校园内部文化实践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体魄,并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其性情,弘扬民族精神。如: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将爱国主义与平时的文化活动联系起来。现如今,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学生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学到知识。在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注意选题准确,突出主题,活动对学生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不能只注重形式,敷衍了事,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会使学生心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起负面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优秀的文化活动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力量不容小觑,如果加以利用,通过恰当的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力量,弘扬爱国精神,让学生做真正的爱国者。
        (四)发挥实践的作用
        “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单的情绪表达,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6]
        爱国并不是喊出来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际行动中来展现。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教育或者课堂教育上,应该让学生亲自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注意与实践结合。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培养品德,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实践亲身体会,才能加深他们的感受。“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间接经验更为方便快捷,但是也要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感受比靠他人的讲授而获得的感受要更震撼,更令人难以忘记。
        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虽然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大学之前都未形成体系。进入到大学之后,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被一些不良言论误导,从而影响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此时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抵御这些不良影响,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有助于他们维护祖国安全与利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阻碍我国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坚定“四个自信”,防止被分裂势力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努力。
        (二)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30日举行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和平的思想基础,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人民日报曾提到:“民族精神就是由许多中华民族诸多的优秀品质围绕爱国主义的核心构成的整体范畴,是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需要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这个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强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否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我们祖国命运的兴衰。因此,加强和突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大计,既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
        五、结语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西方反华势力坚持不懈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入侵,而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在各方面还未成熟,容易受到他人言论的误导。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至关重要。综上所述,我们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57页。
        [2]张大卫:《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
        [3]董向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 2017年第4期。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 2017年版,第351页。
        [5]董向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 2017年第4期。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61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