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2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刘营营
[导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其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影响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不足、社会环保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欠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将大幅度提高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次次得到充分体现,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从自身做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生态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强调:“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在当前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又在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高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7年在党的十中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凸显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学识,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社会的事,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学校、家长、社会的种种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校家庭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自觉投身到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中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
        大家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才会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应该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1]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因此,在当今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各大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以此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让大学生成为良好生活习惯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宣传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大学生生态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大多数高校中,并未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理论课,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散落在四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中,内容零散分散且比重低,涉及的生态文明内容只是粗略的概述,加上课堂设计带有浓烈的学科特色,造成学生学习深度欠缺,广度也不够,难以形成生态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大多采取说教式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低,只能达到理论的表层掌握,缺乏情景体验,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很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最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的制约。教学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不是专业的生态理论传播者,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生态理论教育,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因此,他们只能简单的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大学生自身修养欠缺
        其一,大学生思想观念不稳定。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中各种复杂思想观念的侵蚀。虽然我们一直倡导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但是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扎根于他们心底,受社会上某些狭隘短浅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其二,大学生环保认知存在偏差。通常来讲,本应承担环境保护重大责任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做好这些事情,他们并不认为环境保护是和自己关系重大的事情,而应该是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事情,这种态度是很不应该的。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存在偏差,他们放松了自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能积极主动的掌握生态知识,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其三,大学生环保自觉性较差。良好的生态环保自觉性是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很多大学生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长久性、持续性效果,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自觉性。
        三、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路径
        (一)加强生态理论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是一项涉及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等诸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场所,环保氛围浓厚,具备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各种有利条件。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迫在眉睫。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理论在本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分散零散,各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也都围绕学科的中心内容展开,带有浓重的学科特色,对于涉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缺乏系统的讲解,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理论整合,抽出一定的时间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由教师替学生完成知识整合这一过程。学生只有接受了完整的理论教育,才能形成体系,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的生态理论素养、行动力强的环保践行者和宣传者。
        同时,要着重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法制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逐步形成,但现行生态文明立法体系不能完全与全面推进和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相适应,生态文明立法体系应与时俱进,保障生态文明立法顺利进行。”[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用法律约束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在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法制教育必不可少,它不仅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制的教育,使他们明确生态违法成本,并能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


        2.丰富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内容
        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设计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有序开展。
        第一,加强大学生生态现状教育。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意味着人类更深入的开发利用自然。前些年的工业积累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造成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显现,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能源短缺等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严重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
        第二,加强大学生生态科学教育。把生态科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制定出既具有趣味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强化大学生对生态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进行生态科学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首先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学生心中,然后开展相应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然的展现自己的生态行为。
        第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实现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仅仅依靠道德舆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针对各种各样的环保违法行为,党和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要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向学生进行通俗易懂的科普,提高他们的生态法制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具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公众的利益。
        3.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不能有效配合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高校应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式,采取丰富多样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第一,开设具有吸引力的专题讲座。讲座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鼓励学术创新讲座是丰富丰富多彩的讲座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但是,目前高校举办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讲座次数较少且部分大学生对其也缺乏兴趣。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必须适量增加举办生态类相关讲座的次数并积极宣传,提高生态文明讲座的吸引力。要提高生态文明相关讲座的吸引力,就必须既重视理论讲解,又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去听讲座并从中有所收获,例如讲座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实际状况,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契合。
        第二,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往往把理论灌输给学生,而不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产生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价值认同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并接受,然后才有内化于心的可能,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在教学中多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生态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其次,采取情景模拟教学,如组织学生编写话剧并组织排练表演,如果效果理想,可以推广出去,在全校范围内甚至学校所在的城市进行演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对他们的影响将会更加的深远持久。最后,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提升生态实践能力。
        (二)优化生态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注重家庭生态教育,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美国学者班杜拉说过“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树立环保理念,并践行环保行为,以身作则,发挥好教育青年践行生态文明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期达到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效果。
        2.创建绿色校园,营造浓厚环保氛围
        第一,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首先,建设生态化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的建设要符合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一定面积的绿化,合理的空间布局,努力实现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建设生态化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生态化的校园精神文化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加大对相关生态理论的宣传力度,如:设置宣传板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组织相关环保活动,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氛围。最后,建设生态化的校园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对于学校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遵循,同时也规定着学校学生的行为。因此,校园制度文化应与生态文明相一致,既体现环保要求又易于被学生接受。
        第二,丰富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大学生生态知识的获取一方面靠课堂内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同时能检验自己的生态习惯养成结果,完善自身的生态知识体系,为建设美丽和谐的绿色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创新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形式,加强对相关环保节日的宣传力度,呼吁大学生们加入到爱护环境的行列。
        第三,开展大学生生态实践教育活动。大学生数量庞大,知识水平高,影响力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作为大学生成长主要场所的高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节约环保,绿色生活。
        (三)加强自我教育,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1.加强生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第一,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生态科学知识。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因此,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生态科学知识,并及时进行查缺补漏,这样才能够在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上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主动学习生态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理论水平,还可以使大学生真正的认识生态危机的性质及其本质,并通过深入的了解发现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大学生按照规律办事,以避免盲目性的不当行为。
        第二,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大学生要清醒的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大学生要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持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形成节约环保的生态理念,不能为了消费而消费。同时大学生还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养成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绿色生活方式。
        2.坚持慎独自律,做到知行合一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完善生态环保行为,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坚持慎独自律,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需要学会内省慎独。内省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大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生态知识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生态知识储备,提高自我生态文明素养。慎独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法。“慎”就是谨慎小心,“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的意思是指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做到慎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激励自己、警醒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如果能做到内省慎独,将会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松华:《浅谈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智库时代》,2018年12月3日。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4][美]阿尔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