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优势和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张觅
[导读]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阐述在新时代如何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研究。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  重庆  400013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阐述在新时代如何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研究。
        关键词:统一战线;发展;优势;问题
        一、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显著优势
        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统一战线形成了在制度、思维方式、民主传统、资源聚集、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体现了“柔性统战”的特征,这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征、需求高度契合,为统一战线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大格局,并形成共融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可能。
        (一)制度基础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它与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和国家的监督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统一战线蕴含的丰富制度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只有深入挖掘和积极运用统一战线制度资源,才能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提供可靠的工作依据。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促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制度基础优势是推动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二)民主传统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统一战线培育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主协商合作机制和方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协商合作的民主能力和技术。把民主协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丰富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方式,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式和环境仍比较复杂,迫切需要社会各领域进一步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而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协商传统正好具备了推动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独特优势,有利于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开了民主协商,基层社会治理就难言成功,统一战线的民主传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团结功能优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既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重要政治机制,也是统一战线的核心职能。从政党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主要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来构建二维的政党-社会关系。在纵向上,通过构建组织网络体系来传导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横向上,通过构建统战网络来凝集人心。而从本质上看,基层社会治理是以基层社区为空间、对象的基层社会横向整合,同样需要通过发挥统一战线重要功能来调动各方面各领域的力量,如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以及营利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等,从而达到凝聚人心力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丰富资源优势。统一战线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一是人才资源富集。

统一战线人才总量大、范围广、作用突出,素有“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之称,统一战线人才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留学归国人员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广泛,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利用的重要人才资源。二是经济资源雄厚。统一战线人士中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比较大,他们创办的营利性、非营利性组织,是民营经济和非公经济的主力军,通过发展经济、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等行动,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三是组织资源丰富。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下,各界别人士组织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横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个领域。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统一战线组织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可以通过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各类统战性团体等组织形式广泛参与到对应领域的社会治理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织力量。
        二、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统一战线是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构成,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名,但受社会多元化等各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统一战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够。虽然广大统战成员有热情、也有能力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但受自身或本团体的利益和影响,在信息资讯、社会资源、发展成果等方面不愿或不能与社会其他成员分享,导致各自为阵、各施其策,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影响了实际效果。
        第二,建言献策、民主监督不够。客观上,治理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各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及政府机关、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居民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等。这些主体在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或对立,容易导致“难以达成目标共识→无法采取共同行动→治理绩效低劣→各主体参与意愿降低”的恶性循环。主观上,受相关因素的限制或工作局限影响,有的基层统战成员所提意见和建议未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参考价值和适用范围有限。有的基层统战成员视野狭窄、创新力缺乏、对当前热难点关注不够等原因,所提的意见建议难以得到相关部门采纳与运用;有的基层统战成员怕得罪人“不敢言”,或提问题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导致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第三,依赖性强、协调作用不够。一方面,由于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发展不够完备,参政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统战人士在民族宗教关系、推动改革创新、促进社会治理方面更多地依赖政府。另一方面,有的基层政府包办过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普遍存在。如部分新社会阶层人士大多数时间都在社区之外谋求发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间精力和实践活动较少,有时遇事仅限于电话或微信沟通,往往采取“同意他人意见”的从众行为方式;外来务工人员从事大都是环保、卫生、建筑之类“粗活”,往往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参与过多反而增加负担、影响面子、耽误挣钱。
        第四,激发活力、有序参与不够。以统战人士为主建立的非公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与居民直接打交道的社区自治组织,理所应当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组织更多的是延伸了部分行政职能,在体制上、机制上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平台建设还显得不够,存在参治方式落后,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当前统一战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开会、居民到社区议事厅反映问题等来体现,网上参与式、互动体验式、反馈修正式等现代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参与形式缺乏。同时,由于经费保障普遍不足,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薪酬较低,人力物力财力等配套支持不能很好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成效取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