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高中学科教学研究——以岳麓版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6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7期   作者:汪登伦 卢碧珍
[导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指出具体素养的培育涵盖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和学会学习这六个方面。

        汪登伦   卢碧珍
        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福建 晋江 362200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指出具体素养的培育涵盖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和学会学习这六个方面。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涵盖了从古到今农业、工业变革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研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综合体,其科学性体现在对客观史实的求真上,人文性体现在对这些史实的分析和认识上。我们学习历史既要理解其中的科学精神,又要领略其中的人文价值。因为是科学精神把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文明得以更快发展,这无疑也体现了科学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那么在历史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主动结合起来,发挥历史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的作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以史为鉴、修身养性的人文思想。之于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有教育功能,从强化立德树人、营造人文教学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展开探索。
        一、强化立德树人,引导正确的科学历史观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使人类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的巨大精神危机。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世界的时候,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例如2001年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13年的中国复旦投毒案……这种对科学技术的非人化应用无疑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衰微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分离的后果,从而引发了现代科学危机和现代文明危机,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当今的教育中我们要强化立德树人理念,要确立人格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科学的历史观。我们在为学生讲解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发现、发明,以及某一伟大历史人物时,要渗透人文思想。例如在学习《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这一课时,从哥白尼到伽利略,这两个时代的跨越是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突破传统认识,并使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被动摇的一个阶段。我在为学生们讲解这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片段:
        师: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意义是什么?对基督教所宣扬的地球中心说有什么影响?
        生1:削弱了基督教的绝对统治地位。
        生2:改变了当时一部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促使人们从唯心主义的蒙昧中走出来。
        师:对,日心说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阶梯性进步,也是对教会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客观威胁。那么是谁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严密逻辑体系的支撑呢?
        生3:伽利略。
        师:对,伽利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完善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受到教会的迫害,但却拉开了天文学的新时代大幕,他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成为了永恒经典。
        通过以上对话分析,同学们对哥白尼、伽利略以及他们各自的科学成就有了一定认识,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需要大胆去探索、去尝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到科学发现对世界技术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具备科学思想,并培养学们勇于求真,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人文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赋予人类崇高的理想,科学家在科学创造的过程需要意志、境界、兴趣、激情等内在人文动力的支撑,对思想自由和真、善、美的执着探求。从科学家的生平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家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力源于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进而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营造人文教学环境,强化文理渗透
        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人文教育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启迪和引导,它无法通过简单背诵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可能通过几节历史课就简单培养起来。正是因为人文素养的这一特性,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慢慢的渗透。历史教材中很多关于科学发展的课题都可以作为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共同培养的良好素材,例如应用自然力量改造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重大事件,人类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等等。而我们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考虑环境等综合影响因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适宜的人文教学环境,带领学生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探索近代科技革命的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这一课中的爱迪生与电的应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这样一个视频:
        百年前的中国:朦胧的“灯光”中,一群小学生在古老的土筑屋中,围在一张黑漆漆的木质课桌旁认真地在读道德经。屋子中的亮光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忽明忽暗,因为这虚弱的光并不是灯光,而是放在桌子中央的一盏煤油灯。
        改革开放后期:明亮的灯光下,几十名中学生在宽敞的教室内与老师一起兴奋地讨论三角函数。而教室外,月光安静而明媚。
        视频结束后,我向同学们提问:“这两个时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1:灯,百年前的中国还没有电灯,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中有了电灯。


        师:是的,电灯的发明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在我们读一读教材,看看爱迪生是怎样发明世界上的第一盏电灯的呢?
        生2:他用了200本笔记本来收集资料,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试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终于在1879年10月选中了日本竹丝,成为最初的灯丝。今天我们使用的钨丝灯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师:爱迪生的白炽灯以及电报、电影的发明对人们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
        生3: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师:爱迪生历尽艰难用了10余年的时间发明了电灯,并先后发明改造了电动机,让人们走进了电气时代,为社会生产力进步提供了杰出贡献。可见,改造世界离不开科学实践活动,技术发明离不开严格的实验和勤奋的尝试。正如爱迪生所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了追求科学真理,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对科学研究的专注程度己经达到狂热的地步,他们的勤奋让人为之叹服,他们专注、刻苦、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是我们为之学习的楷模。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伟人的身上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们认识到正是因为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奋精神相结合,才有了科学史上的伟大成就,才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既是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体现,也是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人文体验
        科学精神学生人文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或者说这两者是共生的,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而人文精神是科学创造的必要条件。很多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的怀疑精神、敬业精神、献身精神等都源于生活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就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需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把自身置于历史长河中去体验,不断与现实沟通,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责任感,并在历史的学习中汲取智慧,进而能够学以致用。例如在《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这一课中的瓦特与蒸汽机教学时,我们可要求学生沿着英国工业革命之路,借用互联网工具探寻瓦特蒸汽机的前世与今生,并获取有效性视频、文件或图片资料,进而再课堂上设计如下教学情节:
        师: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生1:早期人们依赖人力,后来逐渐发现更加优越的自然力,如畜力和水力等等,这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此时人们早期就已经猜想蒸汽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动力,直到17世纪末才有人将蒸汽动力正式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即1700年左右人们应用的纽可门蒸汽机。但是纽可门蒸汽机使用成本高,耗费染料大,使用范围有限,所以次有了瓦特版改良的蒸汽机。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谁可展示下瓦特蒸汽机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2:为大家播放瓦特蒸汽机的视频。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瓦特蒸汽机的外观,那么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生3: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正式开始,也开创了当时的“蒸汽时代”。
        生4:使用蒸汽机后,更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发明机器。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更加便捷,交流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快。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瓦特蒸汽机的发现为社会进步、为人们生活水平进步和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而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图是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为了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不便,他的探索精神和无私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感激和缅怀,同学们可在周末去博物馆寻找瓦特的痕迹,去感受瓦特超前的革命精神。
        单纯的历史教学不利于学生体会时空下的历史情感,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了解历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围绕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去探访“古迹”,去身体力行地扩宽自身的视野,去发现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智慧结晶,去探寻科学家创造性活动背后的内心世界,体验自然科学进步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丰富自己的心灵。
        四、结束语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是相伴相生的,而这两者都是新时期人才的必要品质。只有让科学人性化,至少不允许它去横冲直撞,才能够让科学技术真正惠民。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这两者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去认识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强化科学精神的社会价值,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进而培养学生以德为本的主体自由的现代型人格。
参考文献
[1]李腾达. 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杨波.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赵玉英.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线上教学的行与思[J].继续教育研究,2020(05):109-112.
[4]孟兆福. A高中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高中学科教学研究”(QJYKT2019-002)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