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探究——以田野实践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6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7期   作者:林桂平
[导读]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林桂平
        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  121000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本文选择以田野实践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为着手点,简单介绍田野实践法含义其应用类型,并分析其在地理教学中及对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最后提出将田野实践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实践策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进而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田野实践法;地理教学
        
        前言:核心素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现阶段教育改革形势进行充分适应的体现,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路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实践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而提升地理实践力对学好地理更是意义重大。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都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寻找有效的学习和培养策略。本文以田野实践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为例探讨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地理实践力与教学有机结合,实现高效课堂建设的目的。
        一、田野实践法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实践的价值
        所谓田野实践法就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向社区、野外等教室外的空间进行延伸,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优化传统课堂地理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能使地理教学活动突破课堂教学的禁锢,将枯燥、理论化的地理知识立体化,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领悟原理,激发自身深层次探知的欲望。
        1.提高高中生地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虽然其通过“死记硬背”等方式能够掌握教材中大多数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生活中实际问题却无法通过合理手段进行处理。究其缘由:教师讲授知识时,缺少对学生问题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视,仅仅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对于此现象,教师需要积极地将田野实践法应用于教学中,促使学生所学内容可以得到充分拓展,如此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能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2.促进高中生地理思维的创新发展
        在传统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定势现象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未根据时代发展以及现阶段教学要求等对教学方法进行充分转变,仅仅系统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思维方式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应该积极引进田野实践法。该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内化课程知识,促使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过程中,能够充分发现自身学习问题,并进行改正。最终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提高其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对问题展开分析。
        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高中阶段的地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校园、上学的路上、家里、野外等很多地方时时刻刻发生着与地理学科有关联的事物,因而为了避免地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迎合愈发灵活的高考试题,我们必须要从实践出发,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回归生活、了解自然、分析人文,真正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掌。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田野实践法运用的具体类型
        1.自然环境类型
        该类型考察活动中地理事物较为直观,一般以河流湖泊与地形地貌、或是天气等为主,通过观测以及采集样本引导学生在此探究性活动中优化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并对地理问题进行科学处理。比如,让学生对学校周边植物以及山体进行考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描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日照充分”的季风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所以此类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培养实践运用能力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2.校本地理类型
        平潭县学生可以对本县气候类型、气温、丘陵、滨海平原、三十六脚湖、滩涂、基岩海岸、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探究本地区地貌以及河流等方面特征。同时可以对商业布局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调查本地区商业中心分布情况,并比较本地区超市经营机制以及经营状况等。


        三、依托田野实践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1.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近自然
        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无法获得充分提升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实践机会。对于此种现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应用田野实践法,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要求学生调查周边事物。教师首先需要合理对学生展开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之后合理为学生设计活动主题,进而学生可以明确实践活动方向。比如,开展《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手段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对平潭县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区位优势、国土资源、港口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自然环境展开调查,学生对完成对本县环境调查任务后,要求其按照调查内容对自然环境在区域发展中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教师借助让学生调查自然环境在区域发展中形成的影响,为学生创造良好实践机会,使其可以对周边事物进一步了解,促进学生实践水平提高。
        2.设置实验环节,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未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使得学生难以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此种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优化,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将实验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更加深刻。
        例如,在“大自然的力量系列课程——台风”的教学设计中,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地理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和实践性。首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到学生对大气运动原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对台风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对台风发生以及发展规律的深层次认识。对此,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求台风的本质,并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要掌握如下知识技能:能够读图分析,并描述台风形成源地、移动路径、影响地区以及防御措施;能运用气旋图和风向图分析台风来临前后的天气变化,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三,让学生根据课件图片找出台风的源地和路径,如此学生就能依托教师设定的实验环节,结合动画图片层层引导,更直观地分析台风的形成过程和结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台风的危害及来临前征兆,并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台风的监测及预报途径。
        再如在模拟实验“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白纸和细沙等实验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3.探寻乡土人文,增强地理情怀
        以平潭县乡土文化角度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为了促使本地区地理文明能够对学生人文需要进行充分满足,使其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以及集体认同感等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要构建能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借助实践活动,高中生在广阔的地理情景中借助理论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等地理探究,真正探寻乡土人文,由此实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有机形成,增强自身地理情怀。
        比如利用课余时间到平潭县境内的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实践考察,在石牌洋、海坛天神、南寨石景、坛南湾等景区中探寻人文自然的发展奥秘,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独特的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去感受并考察其“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称的美誉,由此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也可以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个人发展所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课程改革工作需要经过长期努力之后才可以实现,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努力,积极进行创新,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利用田野实践法提升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进而提高学科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对学生发展进行充分分析,为学生创设活动内容,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其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松泉,汤国荣.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开发探索——以校本课程《诸暨八亿年》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7):32-34.
        [2]李少君.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2):124-124.
        [3]蔡金雄.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65-66.
        [4]李雅南,周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7(33):2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