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中心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7期   作者:王美琼
[导读]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生活,选取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
        王美琼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白雀中心小学  621100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生活,选取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引领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构建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形成法治思维。下面是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组,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的教学策略。
第一、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前提,形成师生真挚的情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融洽。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互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与信任学生、欣赏激励学生,并且要宽容学生。
第二、?以“生活事件”为教学素材,具有普遍适用性。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以“生活事件”作为基本素材来组织教材。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态,包含生活主体的言行,是生活主体主动或被动遭遇。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也要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这样可以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生活事件富含道德教育意义,蕴含核心价值,有价值导向性。以教材为依托的“生活事件”,反映儿童成长遭遇的道德基本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生活事件经过课堂剖析和提升,成为儿童反思生活的“镜子”与,和建构自我的“营养”。
        例如,在教学《我们班他们班》时,我们围绕刚刚结束的班级拔河比赛和朗诵比赛展开教学,讨论比赛中的班级竞争与团结协作。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涉及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我引入了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群众游行中的各省彩车,这一生活事件。像认识家庭成员,认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在教学《国家机构有哪些》时,则是从我们周围的镇政府、派出所等生活事件谈起。
第三、以生活情景来导入课堂,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内驱力。同时也增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可感性、亲近性、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做个“开心果”》时,先请学生上台表演笑话,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恰当地切入了主题。在教学《家庭的记忆》时,我从每个学生带来的全家福照片导入新课,学生们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然后梳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展示自己调查的自家“家史”等等。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运用一分钟的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导入。这个视频当中它把法律形象生活化了。就像我们登山的时候需要缆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需要安全帽,学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需要安全带。这样的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四、以生活化教学组织课堂,分享快乐,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合作学习。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学习,分享快乐,共同发展。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能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倾听到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渗透到课堂中,抓住良好的时机,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学《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体验生命来之不易”、、“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等生活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珍惜身体的意识。在教学《我能行》时,我带着羞涩的学生一起表演节目,带着不爱运动的同学一起完成了一次长跑。在教学《我是一张纸》时,带着学生们一起学造纸。通过这些活动把教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把生活变成了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第五、以生活体验来深化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这种熏陶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师就应努力还原社会生活中的情境,为学生“模拟”社会真实,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中围绕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深入探讨。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是非的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会随着问题的深入,形成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升华。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就要面向学生生活,创设多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
        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帮助”不是代替,不是一种强制命令,而是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这样才能内化成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那种脱离了生活单纯的说教,能够让学生记住道德知识,但很难升华为自己的道德情感。
        第六、以回归生活来拓展课堂,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显著特点,学习是为了应用。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用学过的理论指导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的程度,又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情感得以升华,知识得以应用。因此,当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会一定的道理后,就要回归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以知导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后,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包饺子、亲手书写春联,以及在元宵节亲手制作灯笼,让学生们度过了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在学习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后,我让学生与妈妈一起帮爸爸戒烟。学完了《安全记心上》之后,让学生寻找学校、家庭和社区中的安全隐患,并提交给相关人员。这些活动使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并在生活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教师要时刻将生活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