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张雪
[导读] 摘要:近年来,政府、公众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日益关注和重视,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着管理与发展需要不够匹配的问题。
        天津市北辰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天津市  300000
        摘要:近年来,政府、公众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日益关注和重视,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着管理与发展需要不够匹配的问题。为此,探讨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提升策略拟定的针对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人为操作、设备质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环境监测结果精准度较低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加快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速度,而且能够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加快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速度。
        1环境监测中的质量监督
        1.1监督人员数量
        实验室应根据分析项目、人员数量等现状配备相应的质量监督员。环境监测分析过程中,大部分分析项目可通过分光、比色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完成,也有部分项目如重金属需要使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大型设备。实验室设置的实验监督员可以是熟悉整个实验室全部操作的人员,也可以是熟悉某个领域的操作人员,一般10人左右的实验室可根据情况设置2~3名监督员。
        1.2质量监督计划制订
        实验室应在上一年底完成下一年度质量监督计划的制订,并确保监督内容覆盖实验室所有分析领域。制订计划应详细,列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执行时间、被监督人员、监督人员、监督标准等。监督计划制订过程中可参考已经完成的监督情况。对实验室容易出现偏差的项目、新项目、新设备、转岗员工等,可适当增加监督频次。监督计划可由站内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班组长、质量监督员起草,但需经过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审核后才能实施。
        1.3质量监督计划的实施
        监督员接到监督任务后,应根据监督项目,对照标准列出相应的实验关键要点,监督员应全程参与所监督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针对实验过程与标准的符合性进行评判,并对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监督过程重点对象是人员。因此当实验室有新员工上岗或新仪器、新方法投入时,应及时对新上岗员工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连续监督。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政府系统内各层级环境监测部门基本上按照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了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推进,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入了环境检测市场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受地区发展、机构性质等因素制约,一些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仍然很不健全,或关注的要素存在缺漏的情况,或缺少相关配套的宣传、监督落实等要求,因此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宣传贯彻不到位、落实不严等问题,导致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比较片面模糊,对自身所处岗位的质量管理具体职责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2.2部分标准和技术规范发展滞后
        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是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环境监测领域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对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也提出了具体细化的指标要求,但以往旧的标准与规范中对质量保证和控制措施鲜少提及,实际工作中对一些监测项目的质量控制目标缺少参考标准依据。

我国不同领域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发展不平衡,在水、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和标准规范已取得较大的发展,质控手段发展相对较前,但在土壤、噪声监测、应急监测、有机污染源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和标准规范相对发展滞后,导致在应急监测、有机污染源监测方面仍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土壤、噪声监测方面甚至还存在发展空白之处。
        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对策分析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借助精细化管理模式,将环境监测工作划分为若干个管理模块,如空气监测模块、水体环境监测模块等,结合国家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对于各模块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拟定,确定具体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等。并且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作为后续管理制度更新时的重要参考,从而提高整个制度的适用。
        3.2优化监测点布置
        通过优化监测点布置,可以提高样品数据采集结果的完整性,提升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监测范围的确定。例如在对土壤进行样品采集时,需要明确其监测边界,以此为基础来选择恰当地监测点布置方式,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第二,监测点在布置过程中,需要对待测区域进行全面覆盖,并且监测点需要满足一般性原则,汇总后的结果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区域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治理措施的拟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提升了环境检测数据的实用性。
        3.3优化监测仪器设备选型
        监测仪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仪器误差,这种误差无法完全避免。因此,相关人员要在监测过程中通过优化设备选型、规范操作等方式,尽可能降低监测误差。例如,监测期间观察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选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精确读数。环境监测中使用的大型仪器及其他精密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要详细记录每次使用前后仪器各项参数,并对其进行校验,保持仪器监测的精密性。要定点存放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不同种类的设备应分别存放于相应的科室。
        3.4加强人员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需要贯穿环境监测工作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质量管理,加强管理意识极其重要。为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力度,组织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坚持深入地学习质量管理知识,不断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执行准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准则的精神,才能提高质量体系的运行管理效率。为适应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要求,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积极组织各种技术学习和交流活动,通过培训、考核、技术竞赛等方式,检验和保证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目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培训学习机会以及各地区的发展和装备水平不平衡。
        结语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监测点布置,可以提高样品数据采集结果的完整性;加强人员素养培训,能够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负面影响,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可以对各环节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基于环境监测控制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对于提升环境监测结果可靠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佘晓林,王敏.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1):163-164.
        [2]周牧青,陆东杰.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9(26):154.
        [3]杨林.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45-146.
        [4]张小琴,王斌,陆莉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建议[J].北方环境,2013(7):124-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