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女性解放的推进作用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王文娜 金卓
[导读] 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女性就在父权社会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  王文娜 金卓 150028

摘要: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女性就在父权社会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人类思想的解放,女性的弱势地位逐渐被发觉并被关注。在一波波女性解放思潮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它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肯定了女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益、揭示了女性的弱者地位。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不断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而推动女性解放事业迈向新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解放;两性平等
        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屈从于男性的“第二性”,这种地位不是天生的,不是本就如此、也不是本该如此。女性的弱势地位是怎样逐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如何诞生并指导妇女解放的?我们理应进行理论的分析,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性,并用其指导女性解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女性的式微
       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极端不发达,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低下,只能本能地接受大自然的馈赠,采摘果实成为人类生存下去的手段.此时的人类过着原始的公有制的生活。女性由于在采摘过程中较好的表现,以及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在两性关系中处于较强势的地位,此时人类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随着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的增强,弱小的人类可以利用工具制服野兽,狩猎也成为人类的生存手段之一。狩猎对人类体力的要求较高,还对生命安全有一定的挑战,男性自然担当起狩猎的主要职责。这是两性在自然状态下的最优选择。男性外出打猎,获取更多更优质的生存资料,女性留在家中繁衍后代,使得人类可以长久的存在下去,空闲时间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采摘。这样,最初的性别分工逐步形成并逐渐固化。男性长期从事的狩猎活动使得男性的体力不断增强,相较于女性的身体素质进化得更强壮一些。男性的狩猎活动使得人类摆脱了只能秋天收获生存资料的自然规律的束缚,生产力获得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有制的打破和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来到了人世间。男性的狩猎活动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此时男性占据了两性关系中的相对优势的地位,人类进入了父系氏族时代。父系社会遇上了私有制时代,男性获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和较高的权威,女性从此开始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女性成为男性的私有财产。私有制迫使剩余产品在代际之间传递,女性便沦为为男性生育和抚养后代的工具.直至今日,女性仍然在人类社会中处于弱者地位。
        由于原始生产力的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本能地发展出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宗教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感情,成为凌驾于“人”之上并且压迫人、束缚人的工具。文艺复兴开始对宗教进行批判,启蒙运动唤起了人们向“理性”和“人性”的复归。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女性受压迫的地位逐渐被人们意识到。一大批女性主义者前赴后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女权运动,她们勇敢地为女性发声,为维护女性各方面的正当权益而战斗。女权运动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关注,致力于整个人类解放的目标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女性解放融入到他们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之中,支持并致力于实现女性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女性解放的推进作用
        自从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解放运动胜利的曙光乍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科学地揭示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以及实现女性解放的途径和手段,描述了女性解放的目标,对女性解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肯定了女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两种生产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关系,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男性在历史上由于体力的原因,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但是女性毫无疑问地在人口生产中做出了更多的贡献。由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区别,人口生产的责任由女性来承担,长期的孕育过程对女性来说是一种煎熬,人口的生产过程更是需要女性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完成。人类的后代不同于动物界其他动物的幼崽,需要一个漫长的哺育和成长期。这一段时期的孩子需要得到悉心的照料才可能存活下去,这一工作天然的又被女性承担下来。女性在人口生产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口繁衍、人类文明传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女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应该被忽视,女性不应该受到歧视和压迫。
        其次,为女性的劳动和贡献争取应有的权益。随着生产力发展,性别分工自然而然的形成。


男性负责在社会中获取生产资料,女性则留在家中从事家务劳动、照顾长辈、养育后代。男性从事的是可以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女性从事的家务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女性所做的一切没有作用,或者不被社会所需要,相反,女性所做的工作是不可或缺且的。但由于女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分配过程中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经济自主权,自然无法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到了这一点,他们提出了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分配的提议,提出了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想法。这是他们重视女性价值的表现,他们在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益。虽然家务劳动社会化在实践中的进程比较缓慢,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但是这一提法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女性做家务是应该无偿的吗?这样的提问和思考令我们反思,进而对女性所做的贡献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有利于我们更加认可女性的价值,更加尊重女性,从而为男女平等奠定基础。
        最后,揭示了女性的弱者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时,探讨了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广泛使用,对体力的要求降低,妇女、儿童加入了劳动者大军,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把女性、儿童都归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儿童的弱势只是因为年龄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就可以改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当中的属性和定位。但是女性作为一个性别属性,她的弱势群体的地位是一出身就被定义的,并且是终身难以改变的。性别、种族、阶级是三种根本性的社会等级结构,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困在其中,并且不可避免的被简单粗暴的划分为互相对立的阵营当中的一方。这种划分仅以性别、种族、阶级作为单一的划分标准,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无视个人的天赋、才华、努力程度,无视个人的追求和愿望,对一个群体内部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价值判断,对其进行文化塑造,同时对不同的群体加以区别对待,使得不同的群体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机会,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置差异与鸿沟,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掉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每一种社会等级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强化,背后都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在操纵和推动,他们不断地巩固和强化这一局面,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等级结构的存在,使得每个人不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中一部分人必然是受到压迫和剥削的。这样与生俱来的不平等、不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着力批判的。马克思曾说:“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自身解放的天然尺度”,这句话表明了女性在人类社会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性别压迫是三种压迫中最隐蔽、最深重、最难以解决的一种。马克思揭示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受压迫的处境,使得女性获得了自知,从而推动女性解放事业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推动女性解放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给女性带来了福利。它启迪了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引领了女性主义者的解放运动,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和前进的方向。我国自建国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一直都是我国女性解放事业的理论指南。我国女性解放事业取得这样的成绩,社会如此的安定、和谐,女性的生产力完全被激发出来,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女性解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直至今日仍然在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女性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生产力解放和释放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女性群体的努力,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断推进我国的女性解放事业,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社会。在那样一个社会里,不仅是女性、包括男性在内的每个人都获得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必再被这个社会所定义、所束缚,到那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才得以实现。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推动女性解放不断发展,为构建一个两性平等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苏俐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文本解读与现实启示[J].理论建设,2020,36(01):88-93.
[2]李进超.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女性主义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09):90-94.
[3]李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文化逻辑[J].理论导刊,2019(09):72-78.
[4]杜晓娜.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对我国妇女解放的指导[J].山西青年,2019(17):234-235.
[5]孙洁星,高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中国妇女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9(23):12-13.
[6]崔晶.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J].山西青年,2019(14):110.
作者简介:王文娜(1994、12——),女,山西省晋城人,哈尔滨市松北区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妇女事业的历史与经验研究”( 19KSD181)和哈尔滨商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  ( 2020SZY006) 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