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故乡的榕树》与《论握手》的差异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朱庆良
[导读]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作品《故乡的榕树》与英国作家莱?亨特的《论握手》,这两篇文章本就风牛马不相及,难有可比之处。

广东省化州市第三中学  朱庆良 525100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作品《故乡的榕树》与英国作家莱?亨特的《论握手》,这两篇文章本就风牛马不相及,难有可比之处。只因这两篇文章先后出现在某一地方,便让它们或许有了需要比较的地方。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选文,就是这两篇文章。《故乡的榕树》在前,出现在2004~2010年的版本;《论握手》在后,2010年修改后的必修二就用它替换了《故乡的榕树》.正是由于这一点变化,这两篇文章不可避免的让人们把它们作一番比较。为了弄清楚替换的原因,也是为了便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现我试将《故乡的榕树》与《论握手》作几个方面的比较,以求得到最为合理的答案。
        首先了解一下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故乡的榕树》的作者是黄河浪,福建长乐县人。1975年9月黄河浪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创作,在许多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有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等。有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论握手》的作者是莱?亨特(1784-1859),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论名气,莱?亨特响亮许多,为世界性人物。但作品质量的高低与作者名气响亮程度应当不成比例。要不然,随便拿名家的一些不入流的文章让你学习,你也只能说这文章的价值很高了。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作家,你不能把他所有的文章都当作成名作,也不能认为他所写的文章必定比不是作家的作者的文章就要好。很明显,作者名气不是影响文章选与弃的因素。
        现在看一下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关于乡情的文章,黄河浪在作品里面为我们记叙了故乡的两棵榕树和关于榕树的故事,借榕树写故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论握手》是一篇关于握手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五种不同的握手态度去揣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篇是浓浓游子故乡情,一篇是为人处世教诲,孰优孰劣,还真难以辨析。你可以说抛弃《故乡的榕树》就是否定故乡情结的重要吗?何况此文还不是一般人的思乡——这是一位远离祖国、身在时未回归的香港的作家的思乡,情感非一般,影响亦非一般——听说此文获奖后曾为多家海外报刊引用,的确是乡情教育的范文。如同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牵动千万游子愁苦的心绪,非马的《醉汉》绘出多少游子沉重的步伐一样,黄河浪的这篇《故乡的榕树》也打动了许多象他一样远离祖国的游子对故乡的深切的思念。
        而《论握手》只是提及几种握手的态度,从而让大家去了解这些人的性格特点,以便很好地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换句话就是说,握手里见人生。握手是一种礼仪,用于交际。


这种交际手段应当适应于那些习惯握手的国度和某些阶层人士,但是对于连伸个手出来让他人握握的机会都很少的我们这些老师与学生来讲,握握手难度就真的可以成为朋友?未免显得有点牵强了吧?现在的握手,很多都是流于形式,也许他们与你相握纯粹是应付,你又怎能揣得透他们的处世为人?
        通过内容方面的简单对比,我觉得选《论握手》还不如留《故乡的榕树》,但为何编者还是选《论握手》而弃《故乡的榕树》呢?于是我再查前审后,希望能够得到蛛丝马迹。于是我在必修二教材第21页的《字字句句总关情》里看到了一点提示: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及议论性散文。此文把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老舍的《我的母亲》列为记叙性散文,而关于第二课的分类则没有说明,第二课是吴泰昌的《冰心:巴金这个人……》这篇文章,应当也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那么,第三课应该还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为好。翻下一页,顺着前面的《字字句句总关情》来说,《论握手》为议论性散文。其实也是。文章中作者是先以反面的“失态”的握手为例,树立靶子,在对反面例子的否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举例(正面的)印证自己的观点。那么,编者把这么一篇经典的议论性散文放在这里的意图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必修二的第三单元就是介绍议论性散文,有六篇例文。难道说先放一篇在前面打头阵?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吧?我想,前面两篇都是记叙性散文了,第三篇还是记叙性散文好一点。我们布置作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情感方面的记叙性散文。而《故乡的榕树》就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虽然兼有抒情的成分。
        如此分析,此处放《论握手》好像还没有为它找到一个很好的理由。但理由还是要找出来的。于是我再翻查一下资料,看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什么。据粤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单元说明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体验情感、认识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由“关注”到“处理”,于是我有了选《论握手》的一个最佳的理由——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友情。
        但是这理由到底可否为它立得住脚呢?我们还是回到了这一单元的活动指引上面的活动设计。第一项“和谐相处,享受亲情”,第二项“互动沟通,师生情深”,第三项“敞开心扉,结交挚友”。换句话也就是从“亲情”、“师生情”、“友情”这三个方面去体验情感。其中的第一项我们可以用老舍的那篇来学习,第三项的活动我们也可以用吴泰昌的那篇文章来完成,剩下的第二项,应该不是用《论握手》来应付吧?当然《论握手》可以用在第三项上面。只是这样安排,是不是让人觉得重复了呢?我记得修改前的那个版本关于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可是体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这些情感,尤其是乡情与爱国之情,而这两情现在却删去了。
        显然,这两篇文章各有千秋,选谁弃谁只为“教学目标”而定,编者弃《故乡的榕树》应该是认为《故乡的榕树》的乡土情结比不上了解一下握手的礼仪,握手里面存在着大智慧,需要我们认真研习研习。而城市化的今天,乡土情结正在慢慢的消逝。
        与《故乡的榕树》同时被弃的粤教版语文还有几篇文章,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梁启超的《论毅力》、鲁迅的《药》以及王蒙的《善良》等,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凡是总有其根源。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就用去年关于“鲁迅大撤退”的那场论争作结吧:阿Q让胡斐一刀砍掉了脑袋,还真叫人惋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