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阮雅琪
[导读] 新时期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突出个性化培养思想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各个就业岗位的需求,避免在就业时出现“二次学习”的情况。

天津市南开大学  阮雅琪  300071

摘要:新时期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突出个性化培养思想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各个就业岗位的需求,避免在就业时出现“二次学习”的情况。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探究了目前高校人才个性化培养现状,并提出了几点个性化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个性化”人才培养,最关键的就是“个性”,既要突出个性又不能违背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虽然各大高校已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教学比例,但目前很多高校依旧存在实践教学课程占比不足、课程计划设置不合理、个性化培养不理想等问题。
        一、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新时期的社会整体发展逐渐走向快车道,社会中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对心理学有了比较多的需求,例如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部门等单位和机构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有着大量需求,而且从目前来看仍然有比较大的缺口,依旧存在着社会整体缺口大,而优秀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不足的现实问题。高水平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当前的社会中属于“抢手资源”,不仅会对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机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当前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普遍需求已经不再是只懂得理论知识,也不再以理论知识储备量是否丰富来作为衡量心理学专业人才水平的唯一标准。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面提速,以及日趋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持续变化发展的应用心理学,都要求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能只懂得理论,同时也要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心理学工作中,打造具有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极强实践技能的新型应用型人才[1]。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整体来看,我国已经有近300所高校开展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可见社会对于该专业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之大,也能从侧面突显社会日趋严峻的心理学问题。几乎所有高校都已经注意到,为了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由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思路,转变成“理论+实践”的双重培养策略,这也使得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必须要大刀阔斧的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与改革不断运用和落实后,能够发现应用学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后已经能够展现出比较突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这更加突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注重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与优化调整,也更加注重了“实践性”培养,但却忽视了“个性化”培养,导致个性化人才培养出现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出现了较大盲目性和不适性。由于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使部分高校该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面变得狭窄,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而且依旧存在个人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情况,用人单位需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岗位培训,这样也会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甚至会对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相关人才需求单位或机构也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产生质疑。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部分高校并未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各大高校已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策略,也充分认识到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价值,但却忽视了“个性化”人才培养。各大高校开设的课程过于统一,课程内容缺少特殊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践没有突出学生的个人喜好或者个性化需求,学生只能被动选择应用心理学的理论课程学习内容和实践科目,导致学生的“个性”因素被隐藏;其次,部分高校忽视了“人才导向培养”,高校并未根据社会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采取“个性化”定向人才培养,而是仍然采取“一勺烩”的统一人才培养策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很多该专业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并不实用,很多课程实践并不能在具体工作中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比如“变态心理学”等理论课程,这些理论课程不仅学习难度比较大,更关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有比较高的实际运用机会。相反很多该专业毕业生的心理诊断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却不够突出,甚至还需要在工作岗位进行二次学习,这也充分暴露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不足[2]。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分析
        (一)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因材施教个性化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水平,高校应当根据当前专业就业发展趋势以及该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完成教学理念的创新升级。首先,高校应当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学行为和人才培养思路都应当仅仅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开展。高校要尽量避免“一勺烩”式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将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个体化差异,采取分层式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特征;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未来就业目标等学生个性化要求,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比如部分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心理咨询师,那么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可以注重展开心理咨询方面岗位技能和相关技巧的培训,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就业需求,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展现了极强的社会岗位适应能力和超高的实践应用水平。
        (二)提高人才培养队伍整体素养,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高校应当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双师型”专业人才培养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助力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首先,高校应当招募优秀的教师人才,既要懂得较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丰富、高超的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心理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是否具有比较突出的实践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水平,因此不能将学历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唯一标准,更要对教师的实践教学综合水平进行考察,尽量选择有长期应用心理学一线岗位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其次,在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要让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当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学习时,也要为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这样做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岗位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尽快走出实践学习的困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能力以及核心素养,进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全面优化教学计划,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
         要想真正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培养,就应当对高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个性化”优化处理,要让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计安排,符合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应用心理学来说,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两大方面,高校应当根据不同教学情况,适当调整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的课时比重,不断增加实践技能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时长,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的实操能力。高校还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在完成规定计划内的必修课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喜好、未来就业发展需要或者为了实现与必修课的契合,自主选择选修课程,从而实现专业的个性化培养。此外,高校还应当优化学生的考核方式。传统模式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能力考核,大多以学生考试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成绩为考核标准,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合适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应当扩大实践学习成绩以及实践表现成绩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实现多元化评价考核,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提升个人实践能力,进而实现个性化培养。
         (四)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提供个性展示平台
        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基本要求,高校应当为学生创建能够进行个性化展示的机会。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高校应当在校园内积极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例如举办“应用心理学知识技能大赛”,让学生展示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实践技能。高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平台,让实践教师和专业学生共同为高校内所有学生免费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尤其是针对一些刚步入大学校园出现迷茫、一些即将毕业存在较大就业创业心理压力、遭遇情感挫折等情况的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服务,从而为这一方面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各级学校等单位或部门,签订人才定向实习或者定向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个人发展目标,为学生安排相对应的就业实习机会,这样也能够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实现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3]。
        针对当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不足的现状,为了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应当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占比,实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必修课程内容以及个人喜好等因素,为学生构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实践教学和岗位实习机会,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虎军.浅谈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下),2019(12):235.
[2]赵晓磊.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17):107-108.
[3]冯伟.“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16):189-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