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建设-以合肥市长丰县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仇园园
[导读]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的多元化加快,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因素也在增多,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催生了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紧迫性。

安徽合肥中共长丰县委党校  仇园园 231199

摘要: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的多元化加快,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因素也在增多,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催生了加强应急管理体制的紧迫性。本文立足长丰县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情况,围绕应急体制所面临的难点给予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体制建设
        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危机发生之后,我国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各省市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渐趋成熟,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屡次发生,给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各地加强应急体制建设显得迫在眉睫
        一、长丰县应急体制建设情况
        长丰县目前基本建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设立了由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人武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此外,建立了志愿者制度,有序组织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去。从职能配置看,应急管理机构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了在常态下编制规划预案、统筹推进建设、配置各种资源、组织开展演练、排产风险源的职能,规定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采取措施、实施步骤的权限,给予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揽子授权”。[1]
        总的来看,长丰县已经形成平战结合,具有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特征的应急管理体制,有利于克服传统应急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初期反应慢、处置成本高等弊病。[2]
        从当前形势来分析,长丰县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仍然面临若干难题。
        二、长丰县应急管理体制面临的难点
        (一)大数据对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运行提出的挑战
        从实际运作来看,应急管理部门管理之间的碎片化现象仍然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以新时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来看,往往一个微信群、QQ群就能引发众人呼应。由于政府各部门职能分工之间的差异,相互之间缺乏协商,甚至职能交叉情况下相互推诿,而大数据时代的应急时速性,造成一旦危机发生,部门管理机构无法应对大数据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大数据是多样性的数据集合,除了那些普查数据、调研数据、实验数据、记录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外,还包括了网上点击、搜索信息、图片、视频、传感器等非结构化数据,其中非结构化数据占到95%,而这些是传统数据库所不能分析利用的资源”。[3]在应急状态下,政府从来自网上的大量动态而且模棱两可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取信息,这些都极大增加了政府收集信息和处理数据的复杂度。



        (二)多元化应急体制的社会力量参与问题
        从实践看,社会组织参与应急能够有效降低政府应急出错的概率,尤其是在发生自然灾害类应急处置中,其作用更加巨大。从目前来看,虽然《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社会动员原则和机制有一定的规定,但社会组织动员的机制较为缺失。由于当前国家社会动员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还是“命令+服从”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作为应急主体的部门直接采取行政命令方式进行,这就把所有的压力集中在政府部门身上。由于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对社会组织网络的掌控力度在变弱,藉此产生的社会动员效果也差,也就是传统方式无法适用于解决社会组织的参与方式。
        三、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改革的路径
        (一)创新大数据下公共应急的体制运行机制
        为确保各层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协调与统一,建立涵盖各层级的云端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中心。依托这个中心,进行相关海量数据信息的挖掘、收集、加工、整理,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云端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中心既是公共安全应对体制的核心,也是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信息、整合体制的核心.[4]此外,强化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对各类突发事件信息的统一归口管理,严格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范围、内容和程序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健全完善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军队之间突发事件信息交流机制,强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建设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监测数据动态获取和更新速度,提升安全预警能力。
        (二)着力构建社会参与型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是要明确政府机关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在应急管理中的契约关系。将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使命列入政府所制定的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地位和责任,便于政府交付应急处理的事务,也更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二是专门设置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沟通协调机构。在政府设置的应急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中安排非政府人员参加,依靠他们进行信息沟通。一方面确保政府部门能得到比较可靠的受灾信息,另一方面向社区组织、企业及公众提供政府灾害反应和灾后信息,建立对话交流渠道。[5]三是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应急管理公共舆论平台.如与广播电台、网络媒体等合作开展系列宣传应急安全的知识的栏目,加强公众危机意识,营造良好的应急管理氛围。
参考文献:
[1] 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2]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的界定[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02).
[3]刘红波.大数据驱动应急管理变应急“智”理[N].学习时报,2015-12-28.
[4]周芳检.何振.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思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5]殷霞.孟祥青.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N].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