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0/10/2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5月   作者:罗梅荣
[导读]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党校  罗梅荣 842200

摘要: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现代新儒家,与以儒学为主导,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施转变。从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层面上,结合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入中国后的文化境遇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满足了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和实践的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儒学文化为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因此,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密切,只有对这三者实施反思,从中才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学;中国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儒学文化属于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并不断实施中国现代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前提。从儒学文化的视角看,儒学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点主要内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基础上实施建立的。中国现代化的视角上,想要从本质上,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就需要将传统的文化资源和儒学文化作为基础实施有效的建设。从现代化的路径上看,并不是抽象的对待儒学文化传统。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相互结合起来,保持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与协调。其次,需要在中国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延伸。从理念和制度、心理习俗的基础上,将中国的智慧呈现出来,将儒家文化资源呈现积极的状态。因此,如何处理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将如何建构?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是儒家文化
        多元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儒学属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儒学文化传统体现了较强的优势性,但是,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看好儒学社会[2]。从春秋末期至清代,儒学的思想一直都是在进一步的扩张和延伸.在教育和社会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儒学设计的范围比较的广泛,存在社会风习的相关内容,私人修养的相关内容,教育过程的相关内容,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等都具有一定的涉及性。而这些内容都充斥到大家的视野当中,对大家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情感方式、思维方式等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儒学的地位并不是一个思想或者是一种情感就可以决定的。儒学文化展现了自身独有的精神,体现了自身对独有的历史发展路径,延伸了广阔的范围,加大了民间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主观臆想。从现实的角度看,不少学者在儒学的基础上,实施攻与辩,这样不仅缩小了儒学文化的范围,也让中国历史呈现了抽象化的发展特征。从整体的角度看,在实践的过程中,儒家型社会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底色,决定了中国传统人们的性格[3]。在核心和文化的认同感当中,增强了基础的根基,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实施延伸。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的历程中,不少人会认为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对立的,但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历程中,不仅包含了优秀的传统精神,也体现了儒学文化的思想理念。例如:水滴石穿的毅力、济世救民的情怀等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行合一传统、民主主义传统等存在着很强的交融性[4].马克思主义可以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沉淀基础,将民众和社会中的儒家文化结合起来,夯实基础,展现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神,体现良好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儒家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可以在儒家思想的兼容性基础上,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吸纳了中国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资源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基于中国特殊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儒学思想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历史性的问题,并积极的转化思维,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从儒学文化的视角看,本质上所展现的就是文明,也是一种教养。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儒学思想对国民的教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礼乐诗书等教养都是中国公民需要具备的品质,并且可以在社会文明的前提下,影响环境。从现代化的视角看,中国正在处于对话和开放性的时代当中,此时就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促进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展现较强的包容性,加大儒学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的相互结合,在相互的丰富过程中,统筹发展,加大基础建设。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儒学的文化思想和西方思潮之间也处于互利互惠的基础价值,可以看到不少的西方国家也在开始推行儒学的思想。儒学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西方的文化,对本土性文化实施尊重,才可以促进大家对其他思想的融合与包容。马克思主体中国化的建设,是在儒学文化的基础上,满足中国化的有效发展和建设[5]。在多层的价值中,迎接挑战,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实施发展。从现代化的视角看,现代化的过程充满了较强的活力。


但是,儒学的思想属于普遍性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展现对应的社会结构。虽然现代化出现了负面性,但是,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之儒学化的建设路径。儒学的地位如此,因为儒家哲学思想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富有变化发展观念。并且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也是如此,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自身国内的改革发展进入深水期破冰期,社会稳定也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趋势是人类这个地球村都必将奔流不息地向前发展,正如两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进程中的社会运动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儒学思想经典,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问题。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我们梳理《习近平用典》一书发现,习近平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无论是从早期的《摆脱贫困》还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亦或是十八大之后在国内外重要国务活动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著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都频繁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经典,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深遂的中国智慧,阐释了独特的中国道路。习总书记在国际上、外交上的演讲、讲话中也多次引经据典,如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发展路径、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境界,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以恰如其分的引用,使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所走的道路有更加全面且清晰的了解,有利于增进互信,推动合作,实现共赢,为推动世界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新贡献。因此将儒学中的经典思想和哲理赋予现代化的解释,充分彰显其精华和经典,同时推动现代化制度不断完善,推进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才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并且,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精神食粮的支撑,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从本质上,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其凝聚民族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价值[6]。哲学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理论。从本质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自身的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展现国家的意识形态,吸收其他的思想文化,展现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文化的包容性之后,实施了开放性的精神沟通。中国儒学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以“立心”“立命”的精神坐标中,确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7]。以对立性为前提,以相通性为内在原因,以时代要求为外在依据。扬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向着创新性的方向实施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有相关的人员积极的实施转化、发现,发掘儒学的深层内涵,才可以在强大包容性的基础上,更好的解决社会中的问题。新时代的全球化的挑战,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认同和伦理共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际的建设相互结合起来,实施中国特殊问题的指导。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先哲之思,将儒学文化加大包容性,双管齐下终化解问题。在“双向互动”的动态关系中,增加文化自信增添文化底蕴,集中国之思,献中国之策。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文化逻辑——兼论五四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0(01)
[2]金民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挑战与应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3]杨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4]赵国营,张荣华.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17(01)
[5]余暖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相关性分析[J].知识文库. 2020(13)
[6]周可.李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吗?——兼与丁晓强诸先生商榷[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7]刘畅.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论证“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J].山西青年. 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