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辉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教育体育局, 671400)
摘要:思辨能力是利用逻辑思维辨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批判思维的意识还比较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声很少,这种现状是不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由于现在网络盛行,大家随大流一起跟风,出现了很多片面化且极端化的言论,很多人都丧失了思辨能力,这些都是不健康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虽然不能作为学生思想的主导者,但是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教育者,老师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小学生养成爱思考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说过:“语文科是语言学科,也是思维学科。”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阶段,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通过运用多角度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个性表达发现和观点等方式有效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还能运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提高思辨过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养成善于思考、辨别事物的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一)设疑巧问引领学生思考方向
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疑”就是所谓的“问题阅读法”,分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两种基本类型。课堂提问是教师手中拥有的“常规武器”,是激发课堂思维活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引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问题无错”指导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引领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问能力。例如,课文主题是语篇的“眼睛”,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教师可以课文主题为中心,教会学生通过对“主体词”和“关键词”的解析,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问题。以《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例,其中“长生果”是主体词,“我”是关键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或分别提问——“长生果”加引号有什么特别意义吗?或综合提问——“长生果”对“我”来说是延年益寿还是另有所指呢?还可就文中人物、文末结尾和内容“矛盾”现象等进行思考提问。
(二)自主质疑挖掘学生思深度
思考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思考,才会从思考结果当中去辨别适合与不适合。在小学语文老师讲课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会造成学生很被动,老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主动发出疑问,主动提出问题,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情。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主动提出问题要好很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互动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活跃,所以教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这种活跃思维进行运用和引导,进而不断提升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学互动,即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小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最终不断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每节课堂开始前可以根据自己本节课所要讲述的课堂知识来进行游戏的编排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这种小游戏来向学生讲明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和课堂主题,而且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那些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本质的学生进行鼓励。
(四)丰富学习内容,为语文思维培养巩固基础
语文思维需学生具备足够的语文知识,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对问题进行更独立性与全面性的分析与探究,所以必须要保证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健全。小学学生已经具有良好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增进一些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所学语文课程得以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语文问题解答时能够从更多样化角度出发,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理解要点;教学内容的丰富也要增进更多实践活动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将语文思维应用在实际学习探究过程中,在实践活动参与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的印证,同时也将语文思维的一般过程加以完善,以此实现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开始培养这种意识是最适合的。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小学生多读书,储备足够的知识,其次就是要让小学生在课堂当中主动发现一些问题,主动提问,尽情发挥自己的探索心,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辨析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红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83.
[2]梁艳鑫.小学语文课堂思辨性提问的有效研究[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23.
[3]王娟.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