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玲
福建泉州培元中学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一堂好课应该是具有深度的,能够助力学生思维成长,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课堂。而构建这样的深度课堂则需要授课教师精选教学策略,注重深度教学,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课堂;深度教学;思维发展
当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新高考方案的实施给所有一线教学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科学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因而,政治课堂应该是基于“思维”而教,围绕“思维”而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自觉地运用学科的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地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深度教学,构建深度课堂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面对新高考改革要求,在复习备考中直面学生思维,构建深度课堂,以深度教学指引学生深度思考、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思维向更深处延伸,培养其较强的迁移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贯彻深度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横纵勾连,构建结构化知识——奠定思维根基
任何思维都需要以知识为基本载体,离开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中思想政治考核要求学生审题时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本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组织答案时能用学科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可见,扎实的掌握学科知识是能形成学科思维方式的根基。因而高三复习课上,教师要有整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结化思考,尤其是对核心考点更是要细化深耕,从基于知识本身的“点”走向基于知识脉络的“线”和“面”,引导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结构化知识”脉络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与观察世界的思维视角。
如在复习《经济生活》“企业经营”时,我先引导学生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关键词,以教材知识为依托,从横向的角度构建起一个“结构化主题知识”体系 (如图1)
图1
其次,又立足于政治学科考查所要求的,学生要具备对接命题情境,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把材料语言转换成学科语言的能力。笔者确定了“情境任务驱动”的主题复习思路,精选了典型试题,引导学生于试题情境中深度挖掘,综合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融会贯通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来进行分析,构建“情境化知识结构”复习体系(见图2)
图2
这种 “结构化”式的深度教学,让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形成系统认知,既能有效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又能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科思维能力。
二、精选素材,创设思维情境——助力思维进阶
现下高考试题都是情景化试题,通过精选素材创设情境,设置相关的学科任务问题,注重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题的思维能力,可说是 “无情境不成题”。对此,一堂有深度的复习课应该“深”在情境创设上,即老师要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引导学生在解决情境问题中,进行比较、联系、分析、想象、创造,形成客观理性、主动探究、创新超越等思维品格,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在将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不仅是高考备考的需要,也是落实学科素养的旨归。
高三复习课应根据复习主题需要选择相应情境,可以是真实化、生活化,甚至是争议化的情境,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探究案例,亦可是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增补的预设情境。但不管是哪一种,复习的主线必须明确,情境设置也不宜太多,最好能选取一个指向核心复习概念的主情境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再据此根据复习要求设计若干问题挖掘其延伸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内在逻辑的严谨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省时提效。
如复习《经济生活》“消费”时,笔者就通过整合素材,设置了以下主情境贯穿课堂:
小张家在闽西农村,世代务农,家庭收入低,曾经家里绝大部分的收入只能用来买吃的。但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小张家承包经营果园收入显著增加,年初家里已买了一部小轿车并在镇里用按揭贷款的形式买了一套房子。上月他哥哥由于“直播销售瓜果”的需要,花六千元买了一台新电脑。今年“十一”黄金周,小张家和朋友一家合租了一辆中型巴士准备出去旅游,家里的果园和产品网上售卖等都请钟点工来帮忙。最近,小张看到班上不少同学穿名牌鞋,让妈妈也给自己买一双,但父亲却告诉他:明年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钱不要乱花,要把钱花在合适、需要的地方。
基于此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家里绝大部分收入只能用来买吃的”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中你能看出消费有哪些类型?
(3)哪些因素影响了小张家的消费?请从中归纳出“影响消费的因素”。
(4)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情境,再依托情境,构建“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拓展和思考,训练其学科思维张力,这不仅能引导学生突破“浅层学习”的桎梏走向“深度学习”,达成复习目标,还能使我们的复习课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引导反思,变式迁移——训练高阶思维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作为学习活动的核心动力,能帮助学生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解题方法,明自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而“反思、批判、解题能力”均是影响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再现学习经历,主动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实现对一类知识的深度理解,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迁移来解决新的情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一堂以“突破关系型主观题”为主题的二轮复习课上,我依次做了如下尝试:
1、先让学生课堂完成(2019新课标1卷38题)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2、根据学生写出的答案,分析出其主要失分点: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3、在此基础上,带着学生立足设问,解读、分析材料,做到在“读材料”中找中心信息,在“分析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围绕设问把材料信息加工成可使用的有价值的答题材料,然后进行调用、翻译、转换、融合、生成答案。(如图3)
图3
4、接着引导学生做以下几点反思:
①我是如何根据设问有效的分析材料关键信息和事实的基本判断?(反思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②为什么我不能建立多角度的答题框架?(反思思维的呈现与结构)
③应如何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环环相扣来提高得分?(反思语言的组织与表达)
4这种“基于规定范围,分析关系型问题的答题范式”是什么?应怎样作答?
5、和学生一起反思总结出“关系型”问题的答题范式”(见图4)
图4
6、选取2-3道类似的“关系推导型”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如:结合材料,说明放宽铁路市场准入限制是如何有效激发铁路市场活力的等等。
通过这种“练—讲—悟—练”的方式,一方面强化训练学生对该题型解题范式的理解、迁移应用,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反思、类比、迁移等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一节“高三复习课”成功与否,关键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能否引发学生“深度”地学,即学生能否参与深度理解、思考和体验。构建深度复习课堂,只有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有所获,实现教师深度教学和学生深度学习,共同促进学生的思维获得深入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魂且高效的。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 1-11)
[2] 林东兴. “四元合力”培养学科思维方式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5期)
[3] 王实玲. 《思想政治核心概念深度教学的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
(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提升学科思维品质的中学思政课深度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YKT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