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身边历史提高课堂效率 ——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潘玉凤
[导读] 历史无处不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身边的历史课程资源,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一次公开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利用南京的相关课程资源
        潘玉凤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11100
        摘要:历史无处不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身边的历史课程资源,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一次公开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利用南京的相关课程资源,把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物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的活力、增强教学效率的。
        关键词:  身边历史  教学效率
        正文:
        利用身边历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只有现实生活中有兴趣方能使人有兴趣去研究过去的事实。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探究,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下面我就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节公开课为例,老师是如何充分发掘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身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
        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她当然也见证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作为南京的学生,对关于南京的历史尤为感兴趣。那么就从兴趣入手,老师在导入时,老师提问“南京有哪些著名的老字号?”。学生立即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吴良材眼镜、绿柳居、中央商场、七家湾牛肉锅贴、老瞻园面馆、冠生园……。一下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对本课主题“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进行第一目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教学时,老师投影打出了这一则材料:
        南京由商人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第一家是1894年在下关开办的胜昌机器厂。该厂是修理船舶和动力机械的小型工厂,有19个工人和3000元资本,但它却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企业。
                                       ——《南京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
        并设问: 1、哪些有利因素促成了胜昌机器厂的创办?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什么阶段?我从学生的表情中看到了学生对胜昌机器厂感兴趣:南京还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老师给的两个问题开始阅读教材,根据材料中的1894年,我发现学生很快从课本上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发言。老师打出答案进行核对矫正。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效果是“听讲”方式学习的两倍。当然学生要有兴趣去阅读才是关键。我想如果直接干巴巴的抛出问题命令学生到课本上去找,恐怕学生提不起精神,也不会达到相应的效果。
        课本第三目“曲折的发展”包括三个时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觉得学生往往掌握起来有点乱,教师自然是费了不少口舌也不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开课老师则全程以“南京中央商场发展历程”为例,效果十分明显。作为一名南京人,对位于新街口的老字号“中央商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它的历史却越来越鲜为人知。在历史课上提到中央商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和好奇感。老师则先打出中央商场的一些照片,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在的商场照片,也有老中央商场的旧照片。看到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照片,学生立刻神气起来,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老师随即抓住这个气氛又打出这样的投影,内容为:
        中央商场源自1936年的弹指沧桑,跨越各个时期的不息风华。雄踞中华第一商圈核心,相伴古城南京共度燃情岁月,用卓越表现见证时代变迁,以跨越世纪的雄姿英发, 展现与日俱新的矫健轨迹。
        同学们急切地想知道它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又有什么联系,想知道“1936年的弹指沧桑”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共度燃情岁月,见证时代变迁”的。

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看下面的投影:
        1934年由国民党中央委员张静江等人发起,在新街口兴建一家大型商场,以抵制洋货,弘扬国货,发展民族工商业。1936年1月12日,一座三层、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商场大楼—南京最早的商场—中央商场建成开业。考虑到南京是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商场地址设在新街口,是全市的中心位置,因而取名“中央商场”。商场有景德镇瓷器、湖南湘绣、杭州张小泉刀剪、亨得利钟表等各地名品,商场迅速成为当时亚洲及远东地区最大商业企业之一。   
                                                                  ——《现代快报》
        看完投影内容后,老师设问:中央商场能够建立的原因有哪些?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45第三目第一段,学生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阅读教材,急切地想在书中找到答案。当然他们也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学生兴奋之余,笔锋一转,老师又打出下一段材料: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中央商场的史料记载:日军将商品物资抢劫一空,纵火将商场烧毁,仅剩下空壳。昔日繁华,毁于一旦。后日军把商场的残余屋架用作军用养马场。一时间残垣断壁,粪便横流,乌烟瘴气,很难想像这里就是当年南京第一流的中央商场。  
                                            ——《现代快报》
        设问:从中央商场的遭遇中可以看出,沦陷区的民族企业在抗日战争中境遇如何?学生继续阅读后归纳出答案:日益萎缩。教师的材料补充不仅仅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而且也使课文中“日益萎缩”四个字更加的直观形象,内容丰富了。老师又接着投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商场重新开业。此时,南京市场上美国商品泛滥,商场内几乎“无商不洋,有货皆美(美国货)”。由于人民解放战争日趋激烈,南京时局紧张,物价如脱疆野马一日数涨,市场混乱,生活日用品成为抢购对象,商场货源不足,货架无货,一片萧条。
                                                  ——《现代快报》
        设问:1、为什么中央商场内“有货皆美”? 2、哪些原因造成了中央商场的萧条?在此过程中,我观察到中央商场的命运让学生们十分牵挂,在书本中找到答案的动力也随之而来。课本中的原本不起眼文字也立即跳入学生眼里顺利地变成了学生的答案了。
        在本课教学中还可以用上如大厂的旭东中学、旭东路、江宁的史量才故居等相关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把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融入到课堂,与课程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让身边的历史进入课堂,课堂更具活力、知识更易接受、目标更易达成。
        历史真的无处不在,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历史走近学生、走近生活,它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历史的面貌。只要老师用心的去挖掘,学生们会更爱历史,历史课堂会充满活力和魅力。这样的课堂效率还会低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