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文史融合的材料阅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苗俊槐
[导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向于综合化的课程发展,致使初中历史史料材料分析类题型的变化较大,这一题型不仅对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提供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学生基于历史教材知识实现熟练掌握
        苗俊槐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第一中学               054900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向于综合化的课程发展,致使初中历史史料材料分析类题型的变化较大,这一题型不仅对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提供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学生基于历史教材知识实现熟练掌握,在充分的思维发散中灵活性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应用。这一背景之下,初中生历史材料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当前初中生        历史材料自主阅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自主阅读能力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并借助中考题目分析解答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文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意思就是,语文和历史的知识有很多时候是重合的。比如,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文言文阅读,历史课本上也会有很多文言文阅读材料。显而易见,要想真正学好历史,学生必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大量阅读文言文材料,又能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如何将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整合起来,通过历史学科学习的进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历史学习中的文史融合
        在响应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学校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助于课程的开展。本文中的文史融合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文学内容运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结合史实表现出来,将历史事件立体化,以文史融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表达能力。文史融合中的教学材料包括了诗歌、散文、历史小说、历史剧、词曲、传奇等。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文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历史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3 初中生历史材料自主阅读现状
        3.1 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手段较为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难以得到充分激发。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依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历史知识的讲解阐释为主,没有赋予学生充分的历史材料自主阅读学习实践,同时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生只是被动地阅读、被动地接受,将发生的历史故事只是当作故事来对待,阅读理解效果不理想,认知理解不深刻,难以实现灵活性运用和科学化答题。
        3.2 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相对缺乏
        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度参与度不高或者所学的知识内容相对有限,自身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某一历史原理或历史事件的认识似是而非,在历史材料阅读过程中难以产生深刻印象,这样答题过程中就造成知识点混淆或知识点空白等问题的出现,导致答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4 文史融合的材料阅读教学应用
        4.1 发挥教师主导示范作用
        在学生知识信息获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中,课堂教学发挥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教师的导向作用更是极为重要。要以历史学科特点为依据,强化与学生实际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示范、主导作用,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并非将努力方向聚焦到知识传授数量上,而是努力实现质量的提升;在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结果,还要让他们对知识获取的思路、方法与过程进行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加以认真阅读研究,精准备课,对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阅读材料进行科学化处理,确保紧紧抓住教材结构同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对知识传授讲解的精准性和方法的实用性进行关注,让学生更好、更便捷地进行知识学习掌握。
        4.2 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分析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知历史过程,而且要训练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对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材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教师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形态,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湖心亭看雪》,引出作者使用“崇祯五年十二月”动荡时期来对前朝的怀念,让学生对朝代变迁对世人的影响等进行深度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是历史教师重点引导的方向。教师通过介绍京杭大运河,引出隋炀帝虽昏庸无度,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影响至今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文史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隋炀帝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4.3 提高学生历史信息获取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个人层面对学生发展提出要求: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据此,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一直在探索如何落实这一要求。2018年以来,中考历史试题非选择题部分趋于稳定,题干内容多,阅读时间长,信息的涵盖范围广。这就相应的要求学生提高有效信息获取能力。首先,运用材料将知识内容承载起来,强化学生有效信息提炼能力,强化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要依托材料进行证据提供,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真实历史的探究探求,实现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再次,要以材料为依托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的阐释与表述、评价与辨析,注重学生表达力提升;之后要注重以材料进行空间的构建与支撑,实现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形成;最后,要以材料强化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在历史材料的辨析与甄别、品味与体验中形成高度的答题自信。
        4.4 将历史阅读材料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材料
        虽然将历史教学涉及的历史文献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材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阅读材料都能让两个学科融合。想要进一步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也不能让所有阅读材料都同时应用于两个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多应将历史阅读材料作为语文阅读材料的辅助内容,让学生通过在历史学习中阅读过的文献资料,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然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时,回想在历史课上学过的内容,增进学生对语文学科阅读内容的理解。比如,《最后一课》,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会向学生介绍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在这个时期,欧洲的资本主义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历史学科为学生提供的文献资料正好可以构成这篇课文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故事的处境和这个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
5 结束语
        初中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史材料,增强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由此提高教学效率。文史融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历史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秀花.借助信息技术,促使文史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38-139.
[2] 罗丽君.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J].考试周刊,2018(81):148.
[3] 孙琼.文史融合——从历史角度看语文教育的民族化[J].语文建设,2014(26):1-2.
[4] 张志忠.文史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与矛盾[J].文学教育(上),2011(08):4-6.
[5] 朱晓秋.文史融合  相得益彰——也谈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J].新课程(中学),2010(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