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龚长松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实施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改革趋势。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其核心素养涉及人与自然的共处方式、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

        龚长松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实施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改革趋势。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其核心素养涉及人与自然的共处方式、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拥有更高要求,实践中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本文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素质教育;地理学科;生活化教学;教学情境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科学习和自身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不同学科下学生所需要具备核心素养也存在差距。就地理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地观念,即学生需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处方式等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地理认知能力。人地观念的具体价值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科学合理方法去处理环境问题。二是区域认知能力,即学生需要能够具有地理思维,运用地理思维去找到认知人与环境的方式,并从中找到知识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更有效的研究地理。三是综合思维,即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各种地理知识去研究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思维和能力。可以说,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在认知研究地理,认知地理,正确处理自身与地理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其必须要有一定的成长性,即学生需要能够在核心素养方面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成长。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终身性、选择性特点。其中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其牵涉众多学科内容,所以与之相适应的核心素养也是一种综合素质。发展性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素养会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探索而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更为强大的认知地理环境的能力。终身性即是指地理核心素养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对其一生的行为活动都有重要作用。选择性主要指学生需要基于所学知识来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的道路,每个人都地理认知都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都发展也是不同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能够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师生进行交流探讨,研究高中地理教学知识。例如,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防治的总体思路和措施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教学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之后可以向学生出示蒙古某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带领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进行分析,想一想为什么在六二年和七八年土地荒漠化面积加重,八八年时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减轻,分析这一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使学生了解到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情况都会造成土地荒漠化。之后带领学生分析荒漠植物生态适应图,分析这类植物的特点,适应西北环境的原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地理认知
        生活化教学贯彻落实了生本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了因材施教,能够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思维导向和学习方向,提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生活化教学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大气环境》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热力环流这一概念时有些困难,如果教师直接讲热力环流的概念,指出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匀而产生的现象,学生会觉得抽象和不理解。但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用烧热水的现象向学生解释热力环流:在烧水时,由于壶底收到的热量不同,会导致水壶中间的气流上升,将壶盖顶起,之后向四周发散,这种现象与热力环流现象原理是一样的。地球表面也会由于受热程度不同,导致气流向上或向下,最终影响了气压的变化。又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给自行车打气的例子向学生解释受冷地区气压的变化。当地球表面受热产生向上的气流时,靠近地面的气压就会减弱,而相对应的高处的气压就会增大。生活化教学运用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例子,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连接,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加强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能力。
        (三)利用典型案例,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包含了复杂、抽象的知识,口头讲述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入、全面的了解知识。在教学中分析典型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知识背景,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产生真实的反应,既能够增强学生间的感情,也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考虑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例,本节课以洞庭湖为例,向学生介绍了湿地资源的价值以及湿地开发遇到的问题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洞庭湖湿地作为典型案例,向学生播放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洞庭湖区洪灾频发的原因、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经济有什么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洞庭湖面继续缩小等等,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鉴于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高中地理要贯彻核心素养培养,提升教学成效,就需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教学、结合典型案例来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章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28.
[2]吴欣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