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关于中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罗谦
[导读] 后疫情时期,中职护理学生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本文旨在探索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罗谦
        重庆工业管理职业学校,重庆 400054
        摘要:后疫情时期,中职护理学生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本文旨在探索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护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与此同时,护理学也是一门技能极强的学科,要        求实践,动手能力也要好。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我们看到了国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医护人员以实际行为证明着他们的平凡和伟大。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认识到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病毒也在快速进化,未知疾病所带来的危险来得猛烈而猝不及防。要应对这一挑战,就        需要足够数量级的护理人才储备。中职护理由于其培养对象的特征性,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是青春期的少年,却过早的面临择业、就业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中职护理生中的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不乏少数,他们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抗挫折能力不足。遭遇挫折时往往选择退缩或逃避,轻易放弃自        己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中职护理学生比其他专业的中职生所承担的压力更大,护理工作“三班倒”强度高,救死扶伤责任重、医患关系紧张压力大。所以,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人际交往能力是中职护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学习努力认真,但由于自卑内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还有部分护生家境优越性格开朗,但耐心        不足,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都属于人际关系障碍,也说明了自身适应能力不足,自我调适能力差的问题。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有必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工作由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处牵头,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组织教师学        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        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设立信箱和咨询电话,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家庭,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利用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护理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理差错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而护理质量又取决于护理道德和护理理论技术水平。受一些不良倾向观念的影响,加之护理队伍的护理道德意识淡薄,可引起护理质量降低。

学校以各种形式组织及强化护士的法规教育,增强群体道德意识,从而使每一位护理专业学生懂得护理道德是护理人员的灵魂,是做好护理工作的精神动力。护士的工作常在无监督下独立进行,这就需要护士具有“慎独”修养,而“慎独”是护理道德较高境界。因此,强化道德意识和道德教育,是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重要措施。将红十字精神融入教育体系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紧紧抓住职业的特点,紧紧抓住文化的特点,开展红十字系列教育及志愿服务,逐步构建出育人红十字文化体系,培育出卫生高职教育红十字文化育人品牌。将红十字文化融入教育实践过程,组织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医院、进家庭,以系列志愿服务激发学生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开展广泛而普遍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机制,长期坚持。依托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社团,让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历练了意志和品格,也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堡垒。
以活动为载体,重塑学生性格。人们都有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的需要。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赞许,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因此,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重塑良好性格。根据学校实际和各类特殊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月活动,如:感恩、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弘扬和培育红十字精神、安全、禁毒、普法等。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春晚会、拔河比赛、辩论赛、护理礼仪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回了自信和自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综合素质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机制。中职学校95%以上的学生住校,于是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校要随时把学生在校的荣誉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孩子进步的快乐,共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学生违反了学校的纪律(程度较为严重)也要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可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方便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在联系本上,既能够了解到家长对学生的看法,也能够了解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此一来,家长或者教师都能够了解到一个更加“立体”的学生,增强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参与程度,并能够将联系本里面学生的进步或者问题作为参考,从而制订针对学生的下一步教育举措。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充分使用如校讯通、微信等家校沟通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定期进行家访,以便教师能够亲自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习惯、家庭中学习的氛围乃至学生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等。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也会更具针对性。
三、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关键的环节是及时识别,及时发现。只有及时发现,才能及时干预,及时挽救。
1.心理筛查。学校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做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学生班主任协商后,采取适当的方式主动约访学生,并对其追踪观察,及时提供必要的关怀和危机干预。
2.广泛发动学生监测。通过对有关心理异常或危机识别知识的普及宣传,发动广大学生及时识别学生群体中的危机个体,这是是危机预防和干预最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发现某位个体有异常行为或表现时,可以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心理咨询中心老师采取适当的方式取得和异常行为个体进行约谈的机会,及时发现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顶。
3.邀请父母。请父母的过程就是请父母合作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反复邀请。要给父母接受学生出现一些问题的时间。家长到达学校之前,学生处做好学生的监护工作,尤其针对有严重抑郁情绪、自杀风险较高的学生需及时转移至低楼层,并成立包括班主任、学生干部在内的小组,进行24小时监护,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直至安全交到家长手中。
总之,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从事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事业,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建,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适应时代要求,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曹院萍,陈芙蓉,袁爱娣,高职护生不同时期职业认同感调查及应对措施.护理学报2011,18(12A):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