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的美感论与实践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黄亚萍
[导读] 文章先分析了音乐教育哲学中美感论和实践论比较分析,包括美感论、实践论以及两者比较,随后介绍了音乐教育哲学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黄亚萍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音乐教育哲学中美感论和实践论比较分析,包括美感论、实践论以及两者比较,随后介绍了音乐教育哲学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美感论;实践论

        引言:音乐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哲学,除了个体需求之外,还存在集体方面需求。为此音乐教育应该率先形成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和理念,对集体行动方向进行合理指导。此外,音乐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提高对自身领域理解,彰显人生价值。音乐教育哲学从现实和历史两种角度入手,发挥出价值宣传作用,能够指导音乐教育实践。
一、音乐教育哲学中美感论和实践论比较分析
        (一)音乐教育哲学美感论
        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是利用相关哲学原理针对音乐教育实施分析、探究,从而发现音乐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形成了音乐教育哲学相关理论依据。教育领域在针对音乐教育实施反思时,提出应该进一步统一音乐教育不同思想,从而提高音乐教育规律性,促进音乐教育思想有效融入到音乐教育实践当中,基于该种条件下,相关教育开始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创建特色音乐理论体系,使其成为基础哲学[1]。
        美感相关词汇主要诞生于古希腊语,即凭借自身直接感觉来理解和认识某种事物,证明美感和个人感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其一开始没有和艺术联系起来。而在进入十八世纪后,鲍姆嘉开始将美感解释成一种能够凭借自身感觉认识问题的科学,常识应用美感提升人们各种审美感官的认知水平。后期卡西尔这一德国哲学家也提出相应观点,将不同思维模式与多样行为符号化当成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突出特征,具有突出代表性,认为艺术、神话、宗教、科学以及语言等方面内容全部融入到符号系统当中,同时提出人类发展过程中无法顺利脱离相关符号系统。艺术属于人类情感的一种符号创造,和真实语言符号存在明显区别,是一种独特符号。而音乐教育哲学下的美感论认为音乐教育这门艺术主要是帮助人们提升自身情感的艺术教育。
(二)音乐教育哲学实践论
        实践一词最开始是亚里士多德于诗学相关理论论述中提出来的,而在该发展阶段内,对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有效区分,在有效结论前提下所形成的各种行为。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某些意义变化,逐渐变成实际情境内的有效行动。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实践论主要是存在特定思想的各种实际行为,通过实践方式,针对音乐创作实施深刻认识和感受。而音乐实践行为也属于某种和社会性相关的特定音乐交流与音乐活动。社会内特定文化和语境会直接影响音乐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实践论更为重视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在多元音乐基础上,创造科学有效的因音乐实践课程。在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实践论方面,埃利奥特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在对现有音乐哲学进行充分考虑条件下,针对现有音乐哲学理论实施不断创新和改进。其代表性观点之一便是于行动中得到音乐认知,相关理念观点的提出,对于教学方式研究、音乐教育作用研究具有突出意义。
(三)音乐教育哲学美感论和实践论两者比较
        不同哲学理论其相关哲学渊源和体现也各不相同。第一,在本质观层面,音乐教育范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音乐教育范式于本质观方面持有不同观点和立场。

而美感论主要是为了表达借助主客二分理论对于本质观的表达,即将世界万物当成人和彼此外在关系内,坚持自我为核心,客体为我所用,实现客体和主体的有机统一。该种美感论教育哲学将人当成主体,将音乐当成客体看待,主客体两者关系即人以及能够促进人情感认知进一步提升的音乐作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情感教育。和美感论存在一定差异,实践论相关理论来源主要是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的实践论,将音乐教育本质当成实践。而音乐审美相关聆听过程当成一种实践过程,实践范式涵盖审美范式。从另一角度分析,即从音乐教育目的角度分析,音乐活动通常是为了更好开展教育活动,音乐教育具有明确目标,会影响音乐活动发展方向。实践论和美感论之间因为本质差异,使其于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形式也各不相同。除此之外,从教育观层面分析,实践论和美感论相关教育目的也存在某种差异,从而导致具体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等存在明显差异[2]。
二、音乐教育哲学未来发展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加上各种层面音乐教育问题的影响,导致原本音乐教育中的哲学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变化特征。相关研究实践证明,世界各地各不相同的音乐传统以及音乐表现形式等都和当地文化特征存在某种联系。而音乐本质上属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在音乐体验和音乐评价方面拥有和其相关文化特点与内涵。因为相关文化和社会语境对音乐创造发展以及音乐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分析音乐结构的过程中,应该将特定功能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如果于实际分析过程中,没有联系特定的生物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便会导致音和音之间连接构成一种封闭性体系、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全面解释,从而出现各种学习偏差。在当下发展阶段内,正处于音乐教育持续变化、融合的重要阶段。基于现代社会影响下,音乐教育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变化。比如世界各国音乐被相继引入课堂当中,而大部分音乐教师开始邀请各个音乐专家于音乐课堂中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于相应的学习活动中,接触不同的音乐形式,了解多样音乐特征,帮助学生于音乐层面不断扩展自身发展空间和开阔音乐视野。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中各个领域处于持续改进和变化当中,除了音乐教育在发展变化之外,相关音乐教育体系也处于一种持续变化状态之下。
        整个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发展都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如同受教育者自身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年龄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由此分析,音乐教育无法通过统一标准要求全部受教育者,应该联系不同教育对象个性特征,及其各自能力表现进行准确评估、分析,科学制定完善音乐教育目标。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音乐教育针对被教育者自身反思能力以及批评精神进行科学培养,促进学生于音乐学习活动中,能够敢于批判,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形成自身音乐特点和音乐思想,做出合理创作和正确思考。学生在接受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过程中会受到某种影响,而只有于多元音乐文化内,合理批判糟粕音乐文化,才能提高音乐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而反思意识以及批判意识也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重点讨论内容。总而言之,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下,音乐教育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为此需要相关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到音乐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注重音乐社会价值,促进音乐教育实现健康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者相关行动和决策不可避免受到某种哲学观念影响,而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决定了音乐教育哲学多元性特征,不管采取哪种观念,音乐教育本质上都在影响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只有理清基础思路观念,才能于实践中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燕.探索与追求——新课标导向下的高中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音乐,2020(05):178-183.
[2]喻意.“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教育方式与价值——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述评[J].中国音乐,2020(05):13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