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 董彬
[导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育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董彬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  110005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育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自从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以来,市、区非常重视对音乐老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一线老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和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参照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重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音乐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提升国民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相应的职责。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用细化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人民音乐出版社(简谱)音乐教材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感受与鉴赏  
聆听音乐教材中的这些优秀作品是初步提升学生鉴赏音乐水平的途径。但是,欣赏音乐与听音乐截然不同,听是为了娱乐,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感受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习惯于先让学生完整的聆听第一遍,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果作品离学生接受程度有差距时我往往会先设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聆听。例如八年级上册《雪域天音》单元涉及到藏族传统歌曲和具有藏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其中藏族传统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学生在第一次欣赏的时候一定不会立刻接受,他们会感到很好笑或者觉得唱的很吓人。用当代创作音乐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藏族音乐风格之后再欣赏传统歌曲,从风格上学生容易接受。
如果是欣赏大型器乐作品时,我会让学生从聆听乐器音色、认识乐器开始,然后感受乐曲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基本要素,再把这些要素所形成的主题、旋律、乐段、乐章加以分析,从而加深对乐曲的体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画面感。这样就不会造成“被迫的”“无意识”地听,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明白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了。从而一点点儿的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二、表现与参与  
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要通过表现的形式体现,在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对音乐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团结的合作关系。通过实践使我体会到这种和谐的关系与学生参与的积极状态在一些诸如艺术节的排练、表演、观赏以及课堂上的小组竞演中反应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在课堂上,对于初一的学生他们还处在“半儿童”时期,表现欲望还很强,很多学生业余又有过艺术特长班的学习经历,所以偶尔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例如在八年级上册音乐剧单元,学唱歌曲《雪绒花》之后,模拟音乐剧场景,创设场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参与的同时能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建立集体荣誉感,增进友谊。这些常设性的艺术表演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自评能力和对艺术的热情追求。经常性的锻炼还能保持住孩子们本身所拥有的那份天真和表现欲。


三、发挥与创造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虽然是一句广告词,但却深刻的反应出创造力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主要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我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音乐创作活动,以此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亚洲弦音》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日本音乐文化中,会讲到日本的民族调式——都节调式,我让学生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中的五声调式音阶分析音乐作品、感受音乐要素的不同,从理论上了解都节调式音阶的原理和日本传统音乐的特点之后,再让学生运用“都节调式音阶”来创作一首4小节的日本风格的旋律。要有味道、好听还要运用所学知识,学生自然在类似这种经常性的创作实践活动中提升思维潜能。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这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虽然与之相关的文化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但他们都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一课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地理、文学知识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能更深刻的理解、体会歌曲寓意;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就要认识作曲家舒伯特,了解浪漫乐派与室内乐的演奏形式……再例如教材中还包括了很多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单元:《小调集粹》《家在东北》《国乐飘飘》《草原牧歌》《西南情韵》《天山之音》等等,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学生对于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热爱本民族音乐、博览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来培养。欣赏、接受、热爱、传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逐步完善。当同学们博览融汇古今中外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乃至现状,品味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有的同学便有可能树立起朦胧的高层建筑的科学发展的精神理念,或许即使没有即时领悟,也可以就此打下今后顿悟的良基。这一理念一旦确立,他们便会成为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积极、健康、向上的人。?
五、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我认为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生唱会歌曲,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更多的优秀作品及作品背后的多元文化加强文学修养。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堂上我多数会在一节课的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的链接,或者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欣赏更多相关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讲到音乐剧、电影音乐、歌剧、舞剧单元一定不把所有故事内容全部讲给他们,因为音乐是蕴含在故事发展的情节当中,要设法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后欣赏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画面会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而音乐与文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钻研的学习品质以主动自发为基础,此乃学习的真谛。只有深刻的了解了才会喜欢,只有喜欢了才会主动去学习。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使他们体会怎样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应该达到怎样的专注程度,从而领悟到这一优秀的学习品质,来指导他们今后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尼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艺术就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小小的钥匙,谁也没有剥夺别人喜欢艺术和追求美的权利。在当今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今天,我认为音乐教育更应该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因此在课堂上通过音乐为媒介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关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思考
3、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