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听懂音乐语言 才可谈核心素养 ——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要素如何表情达意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 陈晓茵
[导读] “音乐无国界”是音乐课上老师们常常会说起的一句话,之所以说音乐无国界其实是从音乐语言的角度去认识理解的。语言是有国界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音乐则不然,
        陈晓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 215200
                  
        〖摘要〗:“音乐无国界”是音乐课上老师们常常会说起的一句话,之所以说音乐无国界其实是从音乐语言的角度去认识理解的。语言是有国界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音乐则不然,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仍然可以听懂其内涵、感受其情感。五线谱是当今世界通用的记录音乐语言的符号,也可以说是音乐的世界通用“语言”。认识这些符号就能真正听懂音乐吗?就能让音乐变得没有国界吗?非也!要想真正读懂音符背后的情感内涵,我们还必须要对音乐创作的基本技法、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等等做一些必要的学习,只有了解了音乐“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才能真正让音乐变得无国界。
〖核心词〗:音乐语言、音乐要素、核心素养
        音乐之所以会表情达意、“会说话”,是因为乐音本身已经独具音色、音长、音高、音量等四个重要的基本属性,这几个基本要素再相互作用就会生成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织体等形式要素,这些音乐要素就是音乐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些音乐元素有相通的共性,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正是这种情绪情感的相通才让我们即使是在不同的国界聆听同一首乐曲时也会获得相同或者近似的情感体验。那么在我们初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读懂音乐的内涵、感悟到音乐的情感,真正领悟到音乐艺术美的真谛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用音乐去讲音乐”,也就是在聆听音乐、分析音乐的时候,一定要从音乐语言出发、从音乐元素出发,尽可能让学生读懂、掌握音乐语言的特征与共性,并以此去获得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正确情感体验,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这门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独立地、自主地、准确地感受音乐本身的情感、意境和内涵。笔者认为广大初中音乐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的原动力——节奏
        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基础,是一切音乐形成的原动力。没有节奏,再美的乐音也只能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不能成其调,更不可能有动人之美了。每一个独立的乐音只有搭上节奏的列车,在节奏的规整下才可能发出动人的旋律。在音乐中,节奏可以不要乐音的点缀而独立存在,但乐音只有在节奏的组织下才会被赋予生命力。我这里讲的节奏并不是从某首音乐作品中剥离出来的,而是完全没有乐音依附的单纯节奏,只有长短组合并无高低变化,因为笔者认为节奏本身也是有情感的,也能形成音乐。因此我觉得在初中阶段让学生了解节奏自身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知道了节奏本身情感表达的属性后,再把它运用到作品欣赏中去,这样就会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自然就会更准确的读懂音乐的语言。
        基本的节奏自身带有怎样的情感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三种种节奏:、、,第一种是非常均匀的四二拍节奏,每一拍都是由一个四分音符构成,我们在拍这条节奏的时候首先的感觉是非常均衡、工整,这样的节奏我们也可以用脚踏出来,如果连续不断的重复,就会给人以工整、平稳、行进的感觉,心情也会比较平静,因此这样的节奏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较为平静的、抒情的,非常适合行进时使用。在同样速度下我们拍第二条节奏。基本的音乐感觉和第一条差不多,也是比较平稳的,因此其基本情感类似于第一条。但是当我们在拍第三条节奏的时候就发现,由于一拍内的两个音在长短组合上出现了较大差异,第一个音占去了一拍的3/4,第二个音只占了一拍的1/4,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极度不平衡的感觉,当我们在拍这条节奏的时候,无形中就会有一种往后面赶的意识,因为第二个音很短,完了之后马上又要进行到下一个音,这种“赶”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节奏内在的推动力,所以这样的节奏传递出来的情绪一定是积极的、富有推动力,如果在音乐中用上了这样的节奏,往往在情绪上一定是积极的、激昂的、富有推动感的,比如《国歌》的第一小节用的这是这种附点八分节奏,音乐一出来就用激昂的节奏型感染了我们。音乐中所使用的特殊节奏型非常多,我们常见的比如“”三连音节奏,我们在拍这样的节奏时往往会有一种紧张感,特别是连续拍打时还会有一种呼吸都很急促的感觉,这正是这种特殊节奏型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它的出现一定会给我们以急促、紧张、焦急等类似的情感体验,《国歌》中正是三连音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这种紧张感和使命感,同样,歌曲《魔王》的伴奏也采用了这种特殊的三连音节奏,才然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焦急心里以及马儿飞奔的音乐形象。
二、音乐的生命力——旋律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不管是歌曲还是乐曲,当我们欣赏完之后首先记住的一定是音乐作品的旋律,那些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音乐作品之所以会经久不衰,我想除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优美的旋律一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像一个从不了解贝多芬的人也会哼出《命运》敲门动机的旋律一样。思想性和艺术性是音乐作品深层次的东西,音乐的旋律才是我们首先发现音乐之美的第一通道。作曲家创作出音乐作品,即赋予了那一个个零散音符以生命,但是作品是否具有鲜活、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广泛持久的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音乐作品的旋律,因此我认为旋律应该是音乐的生命力,也只有旋律才能让音乐变得鲜活,才能赋予音乐以生命。
        音乐作品的旋律可以说千变万化,有多少作品就有多少旋律,就单声部(主调)音乐而言,旋律的进行是单线型的,在浩如烟海的声部(主调)音乐中得有多少条旋律线啊,且每一首旋律线都不一样,我们该如何教会学生去感受、去欣赏音乐呢?其实,音乐的旋律线虽然变幻无穷,但我们从它们进行的方式来看无非就四种: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曲线型)。上行的形式又可以分为直线上行、曲线上行、螺旋(回旋)上行等三类,下行的形式也可以分为这么三类,平行进行一般指同音进行。如果我们能分析得出这些线条在传递情感上的共性,那么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就可以大致把握住音乐情绪、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向。一般来说,平行进行的旋律线通常是要表达出强调、号召的情感,音乐情绪上常常显得比较铿锵激昂、较为激进,会个人振奋的感觉。当然,这样的情绪表达是要和节奏结合在一起的。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开始的两小节“”就是采用的同音平行进行,加上附点八分节奏与第二小节的切分节奏,使这两小节的音乐一出来就像是吹响冲锋号角一下,激昂的情绪一下被点燃。如果同音进行用在特殊的节奏上往往会形成一种紧张的情绪。

比如《怒吼吧,黄河!》的结尾处的“”这一句,平行进行的旋律线再采用三连音的节奏型,使音乐情绪既有号召性有富有紧张感,非常准确的演绎了“怒吼”的音乐内涵。相比平行进行的旋律而言,各种上下行的旋律线条在表达情感上要复杂得多,但总的说来上行的旋律往往音乐性格开朗、情绪上扬,多表达积极向上的、激动的、兴奋的音乐情感,下行的旋律通常会带有忧伤、悲痛等情绪,音乐整体情绪会显得比较低落等等。波浪型(曲线型)旋律线条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比较复杂,但抒情优美、含蓄委婉、轻快活泼等是这类音乐的主要基调,当然,任何要素都不能太单一的被割裂开,如果波浪型(曲线型)旋律线再加以速度、节奏、力度上的一些变化,其音乐情绪也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三、音乐的涂彩笔——音色
        大自然的万物在生长过程中它们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独特的生存环境,就算环境对自己的生长不太理想,它们也会尽快的去适应环境适应自然。音乐也很神奇,在某些方面似乎和自然界的万物生长有相似之处,比如音色。音色是由发音物体的材质决定的,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这并不神奇,神奇的是:有的情绪情感只适合某一种乐器去表达,换做别的乐器演奏就是没有没那个味儿;有的音乐形象塑造也只适合某一种乐器,否则就没有神韵,因此很多作曲家也会根据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去构思创作自己的作品,让恰当的情感表达遇见恰当的音色,从而成就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奇妙的音色,它似乎也有点“音竞天泽”的的神奇一面。从这个角度上讲,音色似乎就是“音乐画笔箱”里一支支涂彩笔涂抹出来的颜色,它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情感,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音色不仅在不同乐器中存在区别,在同一件乐器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乐器的高音区与低音区音色就不一样;演奏的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会不一样,为了追求特殊效果,有时候还会给一些乐器加上弱音器等等。不同乐器的组合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色变化,特别是交响乐团里不同的配器会给音乐带去无尽的变化。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是一首著名的大提琴独奏曲,从演奏难度上讲这首作品并不难,篇幅也比较短小,也可以称作是一首音乐小品。但是这首小品却流传了一百多年(作于1886年),甚至成为了他《动物狂欢节》组曲里最经典的一首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旋律非常优美外,大提琴低沉、较为暗淡、厚重的音色绝对是一个极大的亮点,正是大提琴这样的音色才成功的塑造了天鹅高贵、优雅、孤独、忧伤的音乐形象。我也听过别的乐器演奏的版本,比如钢琴、长笛等乐器演奏的,听上去总觉得在塑造音乐形象上不如大提琴那么传神,我想可能就是乐器自身的音色气质与要塑造的天鹅的气质不太吻合的原因吧。再比如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这首主题音乐是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专门为小提琴而写,并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亲自演奏,绝对称得上是电影音乐中的经典、巅峰之作。我本人首先是被这首音乐打动,透过音乐以及小提琴本身我似乎看到了其背后发生的令人悲伤、沉痛的故事,否则小提琴绝不会把音乐演绎得那么沉重、如泣如诉。后来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这是一首电影音乐,而且电影本身获得了7项奥斯卡大奖,于是决定买电影光盘认真欣赏。当电影最后出现全曲(一开始也有,但是那是对故事还不了解)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音乐一下把我带入到前面看到的一幕幕场景。小提琴一开始用中音区较为低沉的音色展开了故事的叙说,给人一种压抑、忧伤、沉重之感,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时候音区高了八度,高音区明亮的音色带给人一种类似挣扎、呐喊、控诉的音乐情绪,第二主题小提琴的音色变化丰富,从低音区开始,在中音区迂回,最后冲向高音区再次重复主题,小题琴的音色从低沉厚重到圆润暗淡,再到尖锐明亮,很好的诠释了情感上从压抑、忧伤、控诉这一明显的变化。小提琴的音域宽广,音色变化也非常丰富,高音区音色明亮得可以让人扎心,低音区音色沉重得可以让人绝望。我想,这首作品若不是小提琴演奏,应该不会把音乐的情感刻画得那么精致,大提琴版的我也听过,忧伤有余而刚毅不够。所以,对这首作品而言与其说是旋律给予音乐生命,还不如说是小提琴用自己的音色给予了旋律生命。
四、音乐的表情包——织体
        音乐织体可以分为单声部织体、多声部织体和和声织体,我这里所要讲的是为单声部旋律做伴奏而形成的和声织体。和声织体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绪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手段,我一直有一个比喻:如果把旋律比作是一种交通工具的话,那么和声织体就是可以给这种交通工具提供通行能力的物质保障。如果旋律是一辆汽车,那么和声织体就是平坦的公路;如果旋律是一艘轮船,那么和声织体就是辽阔的大江、大河、大海……关于织体是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的,我们先来看一段谱例。我相信广大音乐教师对这两小节谱例一定非常熟悉,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大提琴独奏小品《天鹅》。通过对谱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伴奏和声织体基本上从头至尾都采用的分解和弦的形式来写成的,这样的分解和弦是如何作用于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的呢?首先,前四小节的引子一出来就用分解和弦的织体给我一种涤荡的感觉,第一个音与第三个音用八度重复的手法给我们制造出一种跳动、闪耀之感,我们脑子里立刻就会浮现出一副微风吹过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的画面,之后音乐主题出现,优美、高雅的天鹅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它游过的身后不仅波光粼粼,而且在湖面上画出了美丽的涟漪,摇晃、涤荡,一直伸向远方……太有画面感了!这画面多么富有诗意!如果这样的音乐不用这样的分解和弦织体,也不做高八度的重复,那么湖面是一潭死水了,天鹅的形象也死了,音乐也死了。再如这段谱例:这是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开始的前三小节,我想对于广大音乐教师而言这首作品是再熟悉不过的了。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乐曲一开始右手是一个以一个极强的力度奏出一个属七和弦,犹如是肖邦对起义镇压者给出的一记重拳,愤怒的情绪一下被释放出来了。紧接着是一个下属七和弦,再进入属七和弦,然后右手和左手一起进入快速下行的迂回式音阶。这一连串的柱式七和弦进行用不和谐的音响效果和极强的力度给音乐带来了力量,深刻的反映出了肖邦当时的愤怒与悲痛的情绪。柱式和弦织体是右手旋律的一个重要载体,包括后面主题音乐的号召性、革命性音调都是建立在柱式和弦基础上的,这是对愤怒、悲痛情绪的一种强调,也是在对镇压者宣战!左手则全曲都采用了快速上下跑动的和声织体,是作者新潮澎湃、波涛汹涌的情绪表达,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波澜壮阔、前赴后继的革命力量。这是这两种和声织体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音乐中的“革命性”。
        其实,音乐的元素非常多,每一种音乐元素都会成为音乐“说话”的一种工具,但是有的音乐元素比较深奥,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还不能做过多的强调,比如和声、调式调性等。前面所讲的节奏、旋律、音色与和声织体相对初中生而言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了解这些要素在音乐作品表情达意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必要手段,“用音乐去讲音乐”,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这才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