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佳
宿迁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宿迁市市 2238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我国教育机构均提升了对各项学科教学水平及教育手法应用的关注。在小学教育中,音乐作为艺术类学科,其教学互动能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进而构建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行兴趣激发的意义,其次针对此门学科的兴趣激发列举了几项实行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学习兴趣;
引言:在各项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引导教学成功的最大因素。在小学教育阶段,音乐作为兼备感知与表述的艺术学科,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升课程传授效率。当前小学音乐 教学缺乏创新,难以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当着重探寻兴趣激发意义,进而掌握其中要点,制定优化兴趣激发的音乐教学改革策略。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行兴趣激发的意义
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注重教材内容的呈现,对学生的聆听感受及其他内容的探索关注度不够。在初期接触各式音乐知识时,学生尚未构成系统的音乐知识框架 ,对其中讲解过程中应用的专业词语无法直接理解,伴随着教师单向灌输式的课堂传授模式,学生知识存疑增多,进而会逐渐丧失音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呈现消极的学习态度,此种 学习态度将对自身音乐知识内化产生不利影响。注重兴趣的培养,可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探索欲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积极提出问题,教师亦可对其知识理解程度进行了解,进而改善自身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实现音乐知识水平的有效提升[1]。
二、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
(一)以聆听为主,感受音乐之美
教材中拥有多种曲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会进行原曲播放。音乐兴趣激发应讲求感知优 先,教师应从此点入手,加强鼓励和引导。以民族类乐曲课程为例,教师应搜寻课外相关纯音乐进行播放,并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当前播放的乐曲是哪个民族的乐曲,期间教师应指导学 生进行有序的回答。回答过程中,或存在错误答案,或存在正确答案,教师不应急于评价 ,因延续提问学生为何会产生此种民族的联想。在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后,教师可公布正确答案,并为学生讲解判别其结果需具备的音乐及民俗知识,并融合学生的解释分析其中错误答案的理解思路。分析过程中,除纠正学生的理解错误外,以应对其发散思维能力的应用给予鼓励,进而保持其学习兴趣。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当堂教学乐曲的聆听,首次聆听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并在播放后挑选即为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听后感的询问。学生或持有自由发挥的词语表现,此类行为是兴致盎然的表现,教师应当优先任其表现。
部分学生或存在表述不明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其应用类比,如“春风拂面”、“小溪潺潺”、“疾风骤雨”等词语均可拿来类比使用。后续教师可传授专业词语,如学生形容的“声音渐渐消失”,即为“减弱”的音乐形式表现。此类充分感知后接受的专业词汇,可实现有效内化,并固存于脑海中[2]。
(二)以合作为主,进行音乐表演
在音乐学习中,感知和表述相同重要。除口头表述外,教师亦可带领学生进行表演向的音乐表述。小学生因其年龄特性,相对活泼,热爱表演,教师可充分利用此点,展开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以节日相关的乐曲课程为例,学生在初步聆听乐曲后产生了一定的感悟,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发三到四个乐器,其包括小鼓、小锣、竖笛、三角铁、小喇叭不等。教师先提出乐曲名称,各小组依次进行相关的音乐表演。如提及《新年好》这首乐曲,第一小组应用了小鼓和小锣,一名学生进行乐曲演唱,另外两名学生进行乐器的演奏,气势十足;第二小组有同学擅长竖笛,根据教材简谱进行吹奏,其余组员进行合唱表演,婉转动听;第三小组应用三角铁敲击出节奏,小组成员随着节奏的指示依次演唱,部分成员受另一三角铁的指示,担当和声,富有层次,令人惊艳;第四小组则注重“情景演绎”,伴随小组成员的喇叭及锣鼓演奏进行了“舞狮”表演,虽没有乐曲的演奏,但别出心裁,亦值得表扬。经过此类表演形式的音乐感知表述,能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加强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共通的意识。
(三)以拓展为主,开展课外活动
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其中必然蕴含多种文化元素。教师应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适当拓展与乐曲相关的历史、人文等知识。在学生了解乐曲旋律及歌词的深度含义后,亦会萌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以凤阳花鼓一曲的学习为例,在课程学习过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博物馆进行凤阳花鼓相关内容拓展了解。通过专业人员的介绍,学生可得知凤阳花鼓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源自我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期间,学生可向专业人员提出问题。“歌词中左手锣右手鼓指的锣鼓是什么”、“得儿飘是什么意思”、“花鼓歌有其他的曲目吗”此类拓展知识丰富多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逐渐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亦会对当前所学的乐曲留下深刻印象。亦或以《共产儿童团歌》的学习,教师可在课后向学生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在清明扫烈士墓的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合唱。演唱期间,学生会对歌词产生更多的感悟,并由此逐渐养成探寻乐曲背后故事的良好学习习惯[3]。
结论:总的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感受策略的实行中,学生进行了主观感受的表述,实现了自身意见的表达;在表演策略的实行中,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实现了多种能力的应用;在课外活动策略的实行中,学生了解了诸多乐曲相关的课外知识,实现了人文史实的知识领略。期间,音乐教学的感知与表述均得到了关注,学生亦能在日渐高涨的学习兴趣中,发现教学中的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王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策略[J]. 信息周刊, 2020, 000(005):P.1-1.
[2]陈健. 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 2020, 000(038):145-146.
[3]赵冀晖. 小学音乐欣赏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 科学咨询, 2020, 000(004):145-146.
作者简介:鲍佳,女,汉族,籍贯:江苏宿迁,生于:1989-09,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