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雄 蔡锐坚
广东省云浮市黄冈中学新兴学校
摘 要: 本文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初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分析,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把生物学科素养有效地渗透到每一节课。
关键词 :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培养 实施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育人目标的根本措施,它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 。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和实施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在初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实施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体会和作法。
一、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实施
1.夯实基本概念,渗透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概况,是人们对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等 [2] 。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有效渗透生命观念,让学生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怎么进行,带领他们了解科学共同概念,深化对自然界的理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例如,高中学习细胞知识时,构成细胞的DNA和蛋白质的多样性决定了细胞种类和细胞功能的多样性,细胞的多样性使组织、器官、以及系统功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细胞形成了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生态系统结构特点赋予了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从单个知识点到面,整体贯穿了生物学科的生命观念------结构决定功能。通过渗透生命观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学会用生命观念去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
2.培养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1] 。科学思维能够支持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如何使用知识,构建并评价假设和观点。
例如,学习人体免疫时,向学生提问:病原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侵入人体里面的?首先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然后再逐层突破,一层一层地剖析人体的三道防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整体到局部,帮助学生建立认识事物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实验教学,训练科学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教学由实验与理论两大部分构成,两者相辅相成。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实验课堂,通过演示、实操带领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奥秘,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化理解和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例如,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虽然教材上没有相关实验,但是教师可以创新实验设计,利用蛙的骨骼肌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在分别添加了不同溶液(ATP溶液、葡萄糖溶液和清水)下,用电极刺激蛙的骨骼肌,观察在哪组溶液下蛙的骨骼肌会得到能量进行跳动,从而得出ATP可以直接供能,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这一结论。通过在理论课讲授中加入创新实验,让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时候也能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使得理论课学习不那么枯燥。
因此,科学探究其实可以渗透进生物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以传统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带领学生利用新科技创新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与精神。
4.升华课堂主题,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教师应在生物科学知识教授的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环境保护的观念。
例如,在学习《性别与性别决定》时,在学习完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后,把探讨主题引到社会人口性别失调这一现象上,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及改善措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同时强化对生男生女相关科学真相的了解与认识,破除封建迷信,从而升华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利用科学知识纠正传统观念。
二、生物核心素养的落实方法
1. 加强学科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生物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专业素养,使内心深处、思维与行为方式等都显露出生物学的气质。但很多教师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低层次上,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的生物核心素养是当务之急。
(1)?对生物学理论的继续学习。订阅专业的杂志、高校最新版的生物学相关教材等,以理解生物学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更新自身的生物学理论。
(2)日常生活中生物学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体现。例如,对身边各种生物学现象的解释、日常生活中对生命的关爱等等。
2. 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在当下教学中,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依旧非常普遍。所以,要落实生物学素养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1)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生物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
(2)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启动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生物应用能力是应用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我们引领学生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学生具有一双“生物之眼”,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4)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生物教学情境。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要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在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设计要围绕核心目标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
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物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受益。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深入学习并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杨杨.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5):171.
[2]姜海英.生物学科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渗透[J].课程教改,2019:219.
[3]洪永清.对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