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怡萱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课程思政”一词提出以来,各高职院校都对专业课,特别是对专业核心课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视程度还不足,改革的力度不够,未能深入、全面地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团队素质缺乏提升。本文分析了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思政,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编号:2019kg01)
一、对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教育理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举措,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各院校纷纷对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尝试课程思政改革。
在经济学类专业中推行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从课程属性而言,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存在着密切联系。而经济学受到国外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存在西化的倾向,经济学教育过度西化的最严重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青年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盲目迷信,以及对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崇拜,它极可能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为西方引进的理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一直以来主要给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组成团队,专业课知识与思政观点的结合还不够。与其他专业相似,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大多数老师认为只要讲授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即可,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自身不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
(二)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
从专业课程教育中挖掘思政教育内容,目前,各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总体而言,对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还远远不够。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深入分析经济学基础背后的思政元素,不断提升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
(三)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高职院校所挖掘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不够贴近学生和吸引学生,因此学生课堂参与性较低。一些教师尝试将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予以体现,但通常直接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予以展示,缺乏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目前的课程思政教育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更新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如当结合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等元素,及时补充“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和没有水分的增长”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设计出贴合大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关注中国问题与实际,培养学生辩证、系统的经济分析思维。
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课题组对经济学基础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1.人性假设理论:通过分析“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引出价值观对人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将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资源稀缺性与资源有效配置:通过对生活中关于资源和时间成本的案例分析,使得学生懂得珍惜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价格理论,通过分析市场机制运行规律,让学生了解到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
4.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对冲动消费、炫耀消费、贪便宜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的剖析,如对“校园贷”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量力而行的消费观,教会学生理性消费决策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合适的投资理财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理财意识。
5. 生产者行为理论:通过“长春长生假疫苗事件”等案例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
6.市场结构:通过对垄断竞争市场特征和条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7.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在讲授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知识点时,应强调个人和企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企业或政府对信息不对称或外部效应进行激励或惩罚的措施。
8.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过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通货膨胀现象的了解,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货币观,培养学生理财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要充分发挥经济学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功能,在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一般讲解法,主题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一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在德育视角下,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发展,选择更新、更热点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该方法在实施中需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一要打磨主题,研讨主题应该兼具“重要性”、“疑难性”、“热度性”、“趣味性”等几个特点,进而形成研讨的必要性及热烈氛围。二要计划流程,从学生的角度看,需要高校学生自主搜寻相关参考资料,鼓励独立思考之后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以综合、批判的视角将观点加以小结,并列出研讨纲要;从教师的角度看,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及已有知识,又要熟悉受教育者的研讨纲要,并做出详细的讲授及评价规划;三要活跃气氛,在互动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开口、多表述,鼓励语言、图绘、板书等多种展示模式;四要做好总结,将同学们的相似观点加以归纳、总结,再列举出同学们观点的创新之处。
其二是专题式教学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材中的重点章节。根据经济学教材章节的内容,安排若干次专题式教学,在结合当前国情发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的热情,了解国情、党情的现状。
其三是一般讲解式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更加适宜应用在富含教学知识点,且知识理论性较强、较重要、或与前沿应用联系较紧密这样的课堂传授。所谓“加深”即突出重点,加强德育视角下经济学教学的力度和理论深度;所谓“加宽”,也就是阐明理论与实践新的发展,可以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补充教材中资料的不足。
其四是实地调研法。加强实践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企业调研,安排学生到“丝路小镇”等地参观交流。
(三)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强化全体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学习,可组织教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政治经济学专题培训活动,以教工党支部、系、教研室为单位,围绕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开展专题教学研讨,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素养,打造一支善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高千惠.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08):32-34.
[2]孙亚南,王兴芬,张月. 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 教育观察, 2019(31):128-131.
[3]方升. 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思考[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