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容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开始走进校园,融入师生的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信息化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了,它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校园的活动,对其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找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有助于高职院校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此展开了探究,希望为更多高职院校提供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信息化校园
在“互联网+”时代中,高职院校只有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才具备充足的能力去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领导只有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才可实现校园信息的共享,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性。尤其是2019年10月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突出了信息化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发挥信息化技平台作用,方可确保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1.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有助于高职教育规范化管理
最近几年,新媒体平台愈发的多元化了,它的存在让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日常生活管理更为便利,有助于高职院校多层面、多方位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设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供应了充足的技术支持。比如,教师备课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教师教务管理平台等都提升了我国高职院校管理效果,缓解了后勤人员的工作压力。
1.2有助于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
根据信息化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运用优点来看,它有助于教师根据信息化平台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变化情况,为调整教学方案做参考。同时,高职院校领导还能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统一管理院校内的教学资源,考虑到高职院校专业较为复杂,教学资料过多,教师整理难度大,若是教师可运用信息化技术整理教学资料必然可实现教生间资源的共享,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专业知识,无需受地域、时间的困扰。
2.高职信息化校园建设路径研究
2.1信息化资源构建研究
高职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并非短期内可完成,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方可实现,对此,校领导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加入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将其分解到日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以下是详细的概述。
第一,组建一队高素养、高技能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团队,该团队共三人组成,一人为校领导、一人为高级信息化技术人员,一人为网络主管,三人共同处理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与管理等日常工作。
第二,设立完善的保障安全体系。任何工作展开都需要制度的支持,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对信息化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比如,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信息维护和发布制度等等,只有完善了这些配套制度,方可为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保驾护航。
第三,设立资金保障体系,高职想要引入信息化技术、设计信息化平台就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对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建设信息化校园,另一方面,可运用多途径方式去筹资,比如寻求政府支持亦或是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方式去创造收益,以便于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校园安全构建研究
在深入展开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后,高职可能会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比如,师生信息泄露等均会影响到校园网安全建设工作的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信息化校园安全。
第一,硬件方面,它是支撑校园网稳定运行的关键,只有选择性能稳定的网络设备才可提升信息共享的安全性,比如,可运用防火墙等来对教务平台和学生档案平台等进行防护;以树形拓扑结构来提升硬件的平稳性。
第二,软件方面,软件选取的是否合适关乎到校园网的运行效果,所以,要重视这一问题,Unix/Linux操作系统功能较为强大,很适合作为校园网络服务器,为了避免师生信息被窃取,可关闭无用端口,定期修复系统补丁,另外,校园内的所有计算机均需下载杀毒软件,以确保校园内可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与杀毒防护系统,最大限度的保护校园网内的信息安全。
第三,校园内重要信息可运用内网访问,若校外需访问校园昂站,可运用虚拟专用网络满足其需求,如此,就可避免校园信息泄露,出现学生和老师被诈骗的情况。
2.3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信息化教学平台贯穿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作业、课后辅导、课后测评等诸多环节,它可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作参考,同时,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弊端:
第一,“服务管理系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是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师生信息、课程资源等均需在此系统中创建、添加、删除,另外,其他运用系统中产生的数据无论是存储亦或是搜索都离不开“服务系统”的支持。
第二,“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系统”都是高职改革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教师想要把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等诸多资源给数字化处理,都需要运用“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系统”来完成,它是高职实行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操作工具,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系统的引入。
第三,“学习管理系统”与“移动学习系统”可满足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需求,若学生课上无法掌握专业知识,就可访问这两个系统来增强自己对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第四,“能力考核管理系统”有助于测试教师教学成效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它分为作业模块、课堂测试模块、课堂练习模块等,校领导可访问相关模块来考核教师教学水准,教师也可访问这些模块来评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
第五,“实训实习管理系统”是专门用来管理学生实习和实训的,教师能够访问实训实习管理系统了解学生参与实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指导,为其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3.结束语
有了信息化网络,高职可优化教学资源,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提升课程教学成效,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建设信息化校园是必要的,校领导和所有教师均需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方可应对更复杂的社会环境,招收更多优质学生。
参考文献
[1]雷芸,涂庆华,宋骏飞等.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与研究[J].通讯世界,2017(1):275-276.
[2]范绕.“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基于智慧校园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 7(29):78—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