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舒雅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学院校内,培养专业人才是为我国科研技术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倡导构建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使得在育人机制上达到珠联璧合的目的。目前院校育人现状情况不够乐观,合理性地提出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完善,为了完善制度,将以“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加强培训、建立沟通、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合力育人;改善机制;构建
引言: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日渐成熟,班主任制度也被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但是在各式各样的中外合作专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处于特殊管理和要求下的中外合作专业学生。文章结合理工类高校中外合作专业本科生对于导师制的需求调研和普通专业本科生开展导师制的情况反馈,提出了对于中外合作专业本科生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这对我国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学历结构起到了明显促进的作用。院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招聘单位,形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对我国的专业人员要求也将会更高。学院采用合力育人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参考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术业有专攻的特点,完善育人机制将会孕育一批批思维品质良好,理论技能操作强的优秀人才。对我国先进技术和重点科研方向,将会取得飞跃式的成就。
一、院校合力育人机制的现状
(1)职责模糊,分工不一
在大学期间,班主任绝大多数都是专业任课教师的研究生或更高专业人员,在校任课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智慧培养。针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下,同时对塑造专业知识也更具有完整性。辅导员大多数是一些毕业实习生或平时在校承担教务工作的老师对班级学生的日常管理、成绩管理、思品管理、且辅导员也是学生在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在对这类大学做许多抽样调查中,学生有生活或者学业上出现了疑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对辅导员进行咨询。比如这种情况,学生遇到专业知识难题,在辅导员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传递给班主任进行专业解答还是自己含糊解释的概念。另在面临就业选择,生涯规划时,学生心理极易受挫。辅导员平时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成绩了如指掌,了解班级中同学们优劣势。就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等辅导员除了用日常测试成绩说明,也要结合班主任专业相关课程进行相关讨论。这类机制定义为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合力育人上,出发点都是在于如何培养一个全面的类人才。但在合力育人分工领域上仍然是模糊一片,职能工作交叉,分工不明确。
(2)合力育人,缺乏沟通平台
院校中,合力育人有院校、班主任老师、辅导员这三方面的育人主要责任主体。院校办公室针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院校企业文化培训及上岗培训后,按照学校培训方向进行明确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学育人任务。类人才都是通过高考考试选拔出来的中上等文化人才,他们未来是属于高科技,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因此在培育工作上院校应做到细致化,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练习中学校应主动摄入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各大因素进行筛选排查,这一点院校要起到带头的作用。
班主任教学工作中,在拥有多年实践教学任务中,擅长解决学生学习、保研、就业等专业性问题,但对不常接触每位学生的性格方面及生活状况的班主任老师而言,还需要辅导员进行协助。同样也是辅导员经常带领多个班级,在对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可控的。但在学生专业知识问题的情况下,这时比较需要经过班主任老师进行帮助。
在遇到这种“点”与“点”沟通有问题的时候,通常我们采用“千线一针”的办法。也就是要去创建这个沟通的平台。达到“点”与“面”的结合。
(3)、合力育人,队伍不平衡
因多种原因影响,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均呈现的一种柱状图不平衡趋势。由于院内在校辅导员薪资待遇不算好、在校地位中等偏下、并受到学校工处考核约束等。这种程度非常考验辅导员在学生身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推动院内班级之间有序高效的工作开展。相比而言,班主任精力主要投放在课题研究工作上,在对学生的管理精力上有限。没有辅导员类似的考核标准。
相对来讲,班主任工作内容没有一个具体的投放标准,使得对学生的工作任务开展效率低。这种情况就显然体现了合力育人的队伍不平衡的因素,对构建合力育人机制上造成了不少影响。
二、保证院班主任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实施的合理化建议
(1)建立班主任量化标准,建立考核业务存档
为提高班主任注重课题钻研的同时,注重院校学生的知识思维品质的提升。学院建立对学校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任务进行量化标准,定期检验班集体的效果。创建班主任个人业务存档,作为每年绩效评分的一个标准。目的是为了班主任自发性的去上前关注学生发展情况、珍惜人才、培养人才,达到课题钻研和培养学生的时间利用率达到相对平衡。
(2)编制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职责内容,扩大双方影响力
通常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混淆的同时,双方划分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这个时候需要学校编写统一的标准,即学校编制“职责范围展示板”,展示板通常悬挂于班级内,学生遇到对照相应问题时,可以区分向谁咨询及其询问。目的可以减少学生单方面对辅导员的依赖性;随之辅导员与班主任都能与之发挥所长处,同时也扩大班主任在班级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遇到问题主动询问解决。
(3)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搭建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搭建网络建议平台,建立微信群、校园意见投递邮箱、优秀教师,辅导员投选。通过建立学生与学校融合的平台,使得辅导员和班级老师融入其中。献身于教育工作中,致力于学生生涯,学生文化知识育人方面上。
通过班主任与辅导员在班级评选两个责任心强、能力出众的班级优秀学生,可以定期协助相关事宜工作也可定时联络双方进行讯息传达。减少班主任与辅导员工作中的盲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双方分工更加细致明确,不会存在双方不在班级时的一些盲点,提高双方工作效率,这个“桥梁”枢纽将发挥最大作用,在班级里能产生共鸣,便于互相情感传达。
确定辅导员工作范围辅导员双重身份的性质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做为教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而做为管理干部,辅导员则是具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除了要完成学校、学院和班级的日常行政事务以外,需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起学生活动,而从开始前期策划、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到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到具体活动的进行、到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等,这整个过程都需要辅导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使得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能够将课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与课堂教学相互呼应。
在我校,辅导员现在主要以管理干部为主,基本不从事教师工作,于我们所确立的双重身份制度不一致,导致一定程度的双重身份制度没有落实到底。
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服务性质,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结束语
对以上建议,实际是为了实施院辅导员和班主任合力育人的构建完善。教育工作的协调上仍有许多空白之处,在这些盲区上观察到对许多培养学生的环境下有着劣势的因素。因此需要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老师协同配合,为学生们做思想政治指引、专业文化指引。把班主任老师,辅导员和学生融为一体,立体交叉协同的工作体系。不断引入这种全面的合力育人机制教学理念,优势互补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队伍。
参考文献:
[1]程兰,余乐.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8(4).
[2]宋静,何惠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0-71.
[3]韦斯.浅谈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调适途径[J].右江民族院学报,2010,32(2):271-272.
[4]曹娜,肖新萌.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研究[J].石油教育,2017(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