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伦丽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在如何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阅读道路上,我们曾经步履蹒跚,甚至举步维艰。但今天,由于我们扎根课改,努力创新,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条道路上,因为方法得当,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已见“蓓蕾初绽”。
【关键词】: 课外阅读,多种渠道,能力提升
众所周知,课内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提升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多种阅读方式的融合,才能达到效果。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
一、课内授法,课外拓展
阅读,讲究技巧,笔者在给孩子们提供阅读方法时,本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理念,教给孩子们自主阅读文章的“六步阅读法”。这 “六步阅读法”具体如下:
(一)读:解决字音、字形
在课内主要针对诸如“平翘舌、方言、多音字”等难读易错的要字音要求学生自读时就要读准。特别是本课才出现的新字音,容易错的,要多关注。其次,关注生字的书写,注意重点词语的书写,关注易错点,并引导学生用方法记忆并书写正确。
“一读”除了学生的发现,还需要老师心中有数,在课堂检测时可以在相关词语下划上重点符号,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错误发生。
(二)读:理解重点词语
课堂上交流阅读收获,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哪些词语走进了你的脑海里?说说你积累了哪些词语?师根据预设,出示相关“词语库”,让生读准字音,结合内容,说说词语意思并积累运用。
(三)读: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不是不讲方法,在不同的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的传授:抓住“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去概括;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可以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形式去概括。例如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水浒传》中的《景阳冈》等文章,就可以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快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读:带着感想读
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有让学生感触颇深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时,就要关注这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或给自己引起共鸣的地方,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勾画,批注之后,还要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读一读,这样的读,是源于让学生走进文本,并对文本展开自己的初步理解。
这样的引导,学生朗读增长点出来了,他们也知道在今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了,并知道批注的地方该落到哪里是最合适的。
(五)读:带着问题读
首先,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他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站在作者的角度想一想;其次想想文章的篇章结构是什么?作者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这些表达方式对作者感情的抒发有什么作用?作者哪些语词用的特别精当,那些标点富含深意?这样的边读边思考,会让孩子们的阅读思考变得丰富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
(六)读:质疑求解
面对阅读成果的交流,要面对大众解决,想想: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确的或你还有什么阅读想法?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探究精神能更好推进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这“六读”,具体操作要结合学生实际,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老师带着孩子学;
第二阶段,老师扶着孩子学;
第三阶段,;孩子试着自己学
第四阶段,老师放手孩子学。
笔者对于这样的阅读方法,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历炼:
刚开始,我带着学生结合我们的文本,把这“六读法”放在了课堂上进行方法的引导。先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前面三读,并逐一落实;接着再用第二课时,引导孩子们完成后面的“三读”。这样分解目标后,一篇文章,孩子们两节课下来,在每个课时上都能有所侧重的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真正达到一课一得!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共同落实“六读”法时,对于初步接触的孩子来说,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就能训练出来的,特别是开始时的几篇文章,我都是在课堂上用一节课引着孩子们完成前三步,用第二节课完成后散三步,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不厌其烦。试验走了一个单元后,孩子们基本上已经知道“六读”中每一步如何去完成。
紧接着,在孩子们已经清楚“六读”的基础上,我试着扶着学生做。这一阶段,我把它称之为“加固工程”。“六读”的前三步孩子们在回家已经能够完成,关于“抓重点写批注;想问题写感想;提问题思答案”这三步,我就结合导学案,扶着孩子们去找重点、想问题、提问题,慢慢形成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交流质疑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的孩子都有踏实的也有耍小聪明的,在这个阶段,小组合作的功效就要发挥出来了,每天两位组长负责检查组内每个成员的预习效果,如有没完成的,利用早读、课间等时间,督促并帮助小组成员达成预习;还有不听指挥,完成不了的,我会加入帮助行列,让每个孩子的预习都能落实下去;课后,组长还要看看本组组员在学习后哪些地方的批注是否完成,督促修改和添加。经过这样的严格把关,杜绝了偷懒的,更杜绝了把前面的成果付诸东流的。既巩固了前面的成果,又为后面的逐步放手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使孩子们的预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孩子们基本上已经能把这“六读”在回家的预习中逐一落实,我就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同样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教师负责督查解惑,施与援手。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对课文预习的落实。面对这样的成效,我并没有就此罢手,有时在检测孩子们时发现又有初学时的惰性出现,我又会找一篇课文进行指导,巩固成果。初见成效的我,开始把这样的教学在年级推广,年级的姐妹们已经迈出第一步。我戏称这一阶段为“撒播火种”,希望可以燎原。
最终,我把“六读”的延续放到课外,利用《小学阅读》这本课外书籍,让孩子们在中午的读书读报时间去完成。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又巩固了“六读”法。在这样的训练中,试着放手让他们做,孩子们乐得其中。
这“六步阅读法”,重视了孩子们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孩子们对阅读一些精典的文章有了较好的阅读支架,减少了他们的阅读难度,提升阅读的自信心。
二、家校联手,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生将书香气息带给每一个家庭,转变部分家长错误的阅读观念,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指导阅读方法,与孩子一起营造家中浓郁的阅读氛围,必将极大的推动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但是,家长是需要引领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沉下心来,静候花开。
要想赢得家长的重视,老师首先要学会和家长沟通。利用钉钉群、微信、电话等沟通工具,同每一位家长交流,阐释“增强阅读”的重要性,在观念上先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这样,对于后面的工作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鼓励家长朋友经常带孩子们前往区图书馆阅读,并把自己看到的好书推荐给班里的小伙伴,让孩子们养成拼书的好习惯。
笔者坚信:只有爱书的父母,才有爱书的孩子。
三、专课专用,筑牢成果
专课专用,筑牢阅读成果。对于一些专门用于阅读的课程安排,我们要做到专课专用。例如“阅读时事课”这门课程,笔者在开学前就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理出孩子们本期该看的书目,然后抓住其中的几本,引导孩子阅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
在阅读课上,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阅读课型:
①静心阅读型---孩子们静静阅读,潜心读自己的课外书、进行批注。
②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例如《戴小桥和他的哥们》,笔者在上了这样的阅读课之后,还让孩子们进行仿写。孩子们因为阅读到位,加上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又贴合紧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写出了《“拼命三娘”和她的孩子们》,写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孩子们获益匪浅。
笔者大力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作批注,留下阅读痕迹,便
于与他人交流,也便于自己在二次、三次阅读中对内容的进一步感悟。
四、推荐书目,提升品位
从经典入手,让孩子感受经典的魅力。除了唐诗宋词,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书籍,在开学时就发给家长。家长带着孩子精心挑选,孩子们的阅读量得到最基本的保证。例如,五年级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阅读了:《忠犬八公》、《门缝中的童年》、《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柳林风声》、《第94只风筝》、中国四大名著原著读本等百多本书籍。
五、优化作业,保障时间
为了保障孩子们每天回家阅读的时间,笔者精简书面作业,在作业上做“减法”,在课外阅读上做 “加法”,确保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既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这样的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交流的话题丰富了,视野变广了。
六、紧住活动,推进阅读
笔者学校每学期都会和区图书馆联谊,推荐孩子们走进图书馆去做义务的图书管理员。笔者每学期都会积极推荐不同的孩子前去体验。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明白自己要想做好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员,自己首先要熟悉图书,在给同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同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其他孩子们知道班上有同学在图书馆服务,他们都想去看看他们工作的样子,于是,一些不喜欢阅读的小朋友也变得爱上了图书。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笔者结合学校党支部的联谊活动,还把孩子们读过的书籍整理打包送给外校的孩子;同时,在送书活动中,我们抽出部分学生给那些孩子讲述读书的方法、给他们翻阅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并附上书签以示纪念、还通过演讲感染他们用心读书!这样的交流,使课外阅读的快乐迅速传染给了我们周围的孩子,真正达到全民阅读的目的!
七、以身示范,学高为师
读书活动的带领人首先是教师。教师喜爱阅读,才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帮助,愿意倾听学生阅读体验,并善于修正学生的阅读想法。因此,笔者每天都会在午会课的时候,拿着自己的书籍,在讲台上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笔者阅读的《读者》、《柳林风声》、《三国演义》、《撒哈拉的故事》等已经成了孩子们竞相阅读的抢手货。孩子们遇到好书也会推荐给笔者,师生之间形成了快乐、和谐的阅读伙伴。
虽然笔者的阅读教学实践还比较粗浅,但是孩子们已经在这样的阅读中获益匪浅:一本本精美的习作集、一份份精细的手抄报,一次次倾心的赏析交流、一篇篇获奖的征文、一篇篇发表于《作文大本营》《少年先锋报》《万盛日报》上的稚嫩文章,让笔者看到他们乐在阅读中,长在阅读中!
且思且行,基于初步的实践,笔者知道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加强方法的引领,重视评价的跟进;加强阅读特困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关注学生阅读行为的有效性。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小语工作者都把课外阅读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教学工作,我们与孩子们一起的阅读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淑芬,《不一样的语文课:如何开展班级读书会》,【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煜,《让课堂说话》1和3,【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淑芬,《台湾儿童文学馆:王淑芬书坊—抢救阅读50招》,【M】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