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文体学看鲍勃迪伦歌曲在中国的译配和接受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刘俊池 、陈伊竹、陈梦佳、蒋莉、刘懿菲 指导老师:刘琦灵
[导读] 本论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进行研究。
        刘俊池 、陈伊竹、陈梦佳、蒋莉、刘懿菲  指导老师:刘琦灵
        四川师范大学   610101


        摘要:本论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进行研究。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批评使译文具备原文的美学效果和修辞美感,对译者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歌曲翻译包括了歌词的文学性翻译和歌曲译配,译文需要适应歌曲曲调进行演唱。本论文将重点研究英文歌曲翻译的现状和国内对歌曲翻译的接受情况,以期得到归纳译介事实和规律,分析文学性歌词在国内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鲍勃迪伦 文学文体学 歌曲译配    
从文学文体学看鲍勃迪伦歌曲在中国的译配和接受
        外国歌曲传入中国后,人们时常会被歌词所吸引,因而大多数翻译都以歌词“美”为第一要义,有时为了韵律美甚至会偏离歌词原本意义。但人们对这种翻译方式已习以为常甚至是十分喜爱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其歌曲具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价值。鲍勃·迪伦受到当时Beat?Generation的影响,将诗化的歌词与节奏蓝调巧妙融合,创造风格各异的诗歌般的歌曲,十分具有文学研究价值。在文学文体学的推动下,将歌词原义作为第一基础,在此基础上对鲍勃迪伦的歌曲进行译配。新的碰撞之下,或许能对我国的歌词翻译行业有新的启示。
        一、浅谈文学文体学与歌曲译配
        (一)文学文体学的发展与简析
        文体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叙述学几乎同时进入兴盛期,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研究,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通过语言学为工具,将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共同进行研究,在保留作品原有形式的同时找寻文章的美感,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文学文体学也让文学研究从主观向客观逐步转变,它的研究方法对于文学翻译以及文学翻译批评,都有极大意义。文学文体学作为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纽带,它在翻译过程中就着重于如何通过语言的不同选择来更精确表达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加强其美学效果。在国内,候维瑞先生是文学文体学研究的先驱者,他最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了文学文体学研究,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此后更出版了书籍《文学文体学》。而后来的申丹老师则可谓我国文学文体学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对现代文学文体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二)以鲍勃迪伦歌曲为例的歌曲译配现状
        译配的“译”是歌词的翻译,也就是内容的翻译;而“配”则是翻译内容与乐曲节奏的适配、搭配。如何做到两者的协调,是翻译者的一大挑战。著名音乐和翻译学家薛范先生曾提到,译配歌词应当与原歌词音律节奏以及字数基本符合。然而,转观目前国内关于鲍勃迪伦歌曲的译配,通常很难达到两者的协调。基本选择满足人们对鲍勃迪伦歌曲的如诗般的歌词的想象,即翻译得极美,押韵完整,与诗歌如出一辙;但也极大程度忽略了音乐鉴赏者的感受。即‘译’有余而‘配’不足。可以说,当下歌曲译配的方式已经无法适配如鲍勃迪伦的歌曲等高价值曲目,结果也无法达到令大众满意的地步,这也是促使我们尝试将小说翻译常用的文学文体学放到歌曲译配中使用的原因。
        二、文学文体学在歌曲译配中的实际运用
    本次研究中,在初步了解文学文体学之后,我们选择了鲍勃迪伦在不同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十首歌,其中《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两首歌的创作背景较为复杂,包含隐喻较多,《暴雨将至》中的隐喻最为尖锐。《滚石》作为鲍勃迪伦的获奖作品,流传甚广,翻译版本多,我们认为它的译文极具对比研究的价值。我们还选取了叙事体裁和带有宗教意味的歌曲如《重返61号公路》和《敲开天堂之门》以及《慢车开来》《你属于我》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翻译。
由于课题研究偏向歌曲的译配方面,所以在自行译配时更加注重译文的大众接受程度及与原曲节奏适应的传唱性,将自行翻译的译文同广西师范大学的译文,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译文进行对比,从歌词的大众接受程度和传唱性方面入手,重新进行译配。
以《Blowin’ in the wind》为例,
“How?many?roads?must?a?man?walk?down,?before?they?call?him?a?man;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路,他才能称做男子汉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How?many?seas?must?a?white?dove?sail,?before?she?sleeps?in?the?sand;
一只鸽要飞跃多少海,她才能栖息于沙滩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How?many?times?must?the?cannon?balls?fly,?before?they?are?forever?banned;
还要多少次的炮弹飞过,他们才能永远被禁止
(要经历多少炮火,才能换来和平)
How?many?years?must?a?mountain?exist,?before?it?is?washed?to?the?sea;
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它被冲入大海之前
(山峰要屹立多久,才是沧海桑田)
How?many?years?can?some?people?exist,?before?they?are?allowed?to?be?free;
一个人能生存多少年,他在得到自由之前
(人们要等待多久,才能得到自由)
How?many?times?can?a?man?turn?his?head,?and?pretend?that?he?just?doesn’t?see;
还要有多少次的回头,他才能装作看不见
(一个人要几度回首,才能视而不见)
How?many?times?must?a?man?look?up,?before?he?can?see?the sky;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他才能看得见天空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见苍穹)
How?many?ears?must?one?man?have,?before?he?can?hear?peoplecry;
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他才/能听见/别人哭
(一个人要多么善听,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
How?many?deaths?will?it?take,?till?he?knows?that?too?many
people?have?died;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
还要有多少死亡,他才明白,许多人已经死去
(多少生命要陨落,才知道才知道那已故的苍生)
注:括号内歌词源自QQ音乐
网络来源歌词将“before?they?are?forever?banned”译为“才能换来和平”及“沧海桑田”一句是根据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深层含义进行意译的,我们更加注重译文每段结构的对称性和一致性,整段尽量采用“主语+要+动词+名词,主语+才能+动词”。


再如,《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中
“Oh where have you been
My blue-eyed son
喔,你曾去过哪里,我蓝眼的孩子
Oh where have you been
My darling young one
喔,你曾去过哪里,我亲爱的小孩
I’ve stumbled
On the side of twelve misty mountains
我曾在12座雾山旁踌躇
I’ve walked
And I’ve crawled on six crooked highways
我曾又走又爬在六条蜿蜒的公路上
I’ve stepped
In the middle of seven sad forests
我曾走进七片伤心森林深处
I’ve been ou In front of a dozen dead oceans
我曾面对12片死海
"I've been ten thousand miles in the mouth of a graveyard
我曾进入墓地一万里
And it’s a hard  and it’s a hard
It’s a hard  and it’s a hard
那是一场暴雨、暴雨、暴雨、暴雨
And it’s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暴雨将至”
每段皆以“你曾……”提问,“我曾……”回答,首尾呼应,体现出文学文体学所注重的句子段落的结构一致、完整。
在歌曲的翻译中,音乐软件的译文倾向意译化,而我们更加注重直接而不失优美的翻译。
如《Slow Train》中,
“Can't help but wonder what's happening to my companions
忍不住好奇我的伙伴发生了什么(忍不住思考我的伙伴中了什么邪)”
QQ音乐的翻译十分口语化,让读者清晰地知道作者的意图。
再如“You've?gone?to?the?finest?school?all?right?Miss?Lonely
就算你上过最好的学校/对吧/孤傲小姐
(没错孤傲小姐你上过最高级的学校)
But?you?know?you?only?used?to?get?juiced?in?it
但你知道你只是在里面/混日子(可你很清楚,你不过在那醉生梦死)”一句,广西师范大学的翻译完全符合信达雅和翻译的文学性专业性要求,而我们的翻译更加直白。我们组的课题是从文学文体学看鲍勃迪伦歌曲在中国的译配和接受,所以在重新翻译时,我们侧重于译文的语言性、音乐性,在翻译及讨论的过程中,既要求翻译的准确性又顾虑到译文的可传唱度。如在歌曲《Blowing?In?The?Wind》中,将歌词与曲谱对照,在翻译的过程中多次增删字词,以达到译文与曲谱的高度适配。
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文体学的深入学习和各自翻译任务的成果,讨论并反复修改。在进一步了解文学文体学之后,我们把前期的译文做了一些改动,以提高译本的传唱度。前期翻译中只注重直译而忽略句子的通顺度。最后将译文终稿交给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演唱并发布,收集广大听众的意见进行数据汇总与分析,完成论文。
        三、总结
        以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看鲍勃·迪伦的歌曲译配,注重歌词语言结构的完整和还原;在歌曲译配的过程中,运用与歌词相近的中文音节数,直译为中文,不过多添加修饰词,最大限度地还原歌词所表达地意思,保持语言、结构的完整,同时使歌词符合歌曲曲调的韵律。
    第一,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歌词语言的顺序,不要做过多调整。歌词原本的顺序和意义加以维护。鲍勃·迪伦的歌词和诗歌很像,有完整的结构和内容,在歌词的翻译过程中要做的不是用华丽的辞藻来美化歌词,而是直译歌词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用繁琐的语言来强行改变结构。这样翻译方法译出来的译文,既保持了英文的习惯性表达,又能体现其歌词语言上的美感。第二,把英语歌曲译成中文,并能再进行填词创作。需要把歌词的一些表达稍作修改,变得符合中文的习惯,多余的词在中文中会显得冗长。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对英文表达中的一些功能词要进行删减或调整,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样的话译文才能在吟诵或者是唱的过程中,不会违背中文的表达原则,而显得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然而这种删减、调整不能过多,不然原本的歌词意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只需要改一些对于中文来说异常的表达,原则上还是要维护歌词本身的结构和意义。第三,鲍勃·迪伦的有些歌曲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呈述的,所以不难看到一些歌曲中大量使用俚语和一些文化背景较强的表达。在运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翻译的过程中,这样的表达需要保护其原始的意义,不能用中文的表达强行套用,只要按照原意翻译出来即可。如果把这些翻译为中文适用的表达,不仅有违文学文体学的本意,而且很难看出歌词的美感和文化底蕴。因而,翻译前也需要先熟悉这些表达和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中注重这方面的细节,完善翻译作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翻译,是对歌词翻译的大胆试验,对其他文学体裁翻译同样有借鉴作用。可以应用在其他作品的翻译上。首先从诗歌的翻译来讲。英文诗歌和中文诗歌一样,需要押韵,具有艺术性。诗歌翻译中不仅要尽可能把英文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传达出来,也要注意音韵的协调。英文诗歌中的音韵美才能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其次,诗歌在表达一些情感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西方文化中特有的文化背景。在用文学文体学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要保留。如果翻译过程中做了改动,那么诗歌本来的意义、情感色彩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影响诗歌意义、情感等的传达。我们再以小说翻译为例,虽然重点不在音韵上,但是文章的结构,语言的本来的风格依旧不要做过多的改动。英文作家在创作时是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格的,如果翻译成中文后,加入了译者的主观臆断或者风格,会破坏小说原本的语言结构。以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时,对作品的评价会不准确,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四、结语
        文学文体学在歌曲译配中的应用,是对现下只翻意思的‘意译’派的一个冲击和挑战。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形式与内容的两手抓,对意思和美感的并重,事实上对译者的文学基础和美学感知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对于如同鲍勃迪伦歌曲这类,音乐价值与美学价值都比较高,且歌词美如诗歌的歌曲,在后期以文学文体学形式翻译新词对歌曲重新制作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大众对更适配的歌词有着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接受度。通过文学文体学再翻译的歌词,保留了原歌词的完整性和原义,与乐曲达到最佳适配度,并且最大程度挖掘了文本的美感。当然,仅从译词之美或许是无法与意译的结果相媲美,但从歌曲译配的角度,文学文体学的介入或许推动了译配两者达到最佳协调。
        参考文献:
[1] 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2.
[2]刘昊.以目的原则看鲍勃迪伦歌词的译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语言文化(27):91-92
[3]沈健.论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8(01):105-109
[4]熊元元.从文学文体学看英文歌词翻译[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2):121-123
[5]曹彦.文学文体学与文体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1):71-73
[6]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1:11-15
[7]申丹.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