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书法教育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王晶晶 王瑛
[导读]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书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教育这块土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发展书法教育,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王晶晶 王瑛
        西南民族大学 610225

        摘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是中国人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学习书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教育这块土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发展书法教育,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有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内蒙古 书法 学科教育 创新模式 学校教育
        
        哲学家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书法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品质吸纳包容,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从传统意义上讲,书法是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但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手写文字已渐渐不再适应社会快速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电脑的快速打印和手机互联网,因此书法的实用性急速降低,由此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愈加凸显。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即通过学习达到提升人文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目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救国”的重要理论,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认为美育与科学教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前所未有的将一直以来被忽略的美术教育提到相当的地位上来,这对后来的中国美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这样的美育思想很难实现,如今国家的繁荣富强使我们的物质世界得到极大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多样的精神产品来充实内心,丰富生活。由此如何将它发扬光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一、内蒙古地区书法教育发展现状
        首先,书法的普及程度相当有限,专业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少之又少,书法业余爱好者对书法的专注度可增可减。大多数人对书法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层面,不能将它为个人和社会所用。对学校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即高分和升学,对个性塑造、个人潜能方面的挖掘和培养有所欠缺。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教学方式使学校和社会对书法有所忽视。另外,近年来书法高考的热潮袭来,这在南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升学方式,而一些北方地区却了然不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院校多达129所甚至更多,但是对内蒙古地区招收考生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充分证明书法的影响力和发展规模存在相当严重的地域差异。
        其次,内蒙古地广人稀,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制约,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更新缓慢,因此关注并专注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导致师资方面存在很大缺口,专业教师为数不多,高校人才不愿到内蒙古工作发展,而社会爱好者在未经专业素质技术培养和获得相关资质的前提下无法进入校园参与正规教学,导致发展专业性书法教育有心无力的窘境。在全国普及书法的大环境下,缺乏师资似乎并不只是内蒙古地区的难题,很多地区同样存在。
        最后,现在存在很多书法方面的机构组织,一味追求书法的热度而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只注重数量却没有质量,样式繁多、冠冕堂皇的头衔下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含金量。这些所带来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有所显现,但长远来看,未得到官方许可,相关资质也不够明确的各类书法组织跟风设立会间接影响着社会书风的发展走向,看似书法正在繁荣的背后却无法充分确保其发展质量。如果因此使社会书风误入歧途,这是对传承传统文化不负责任,对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来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内蒙古地区书法教育发展措施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个人获得外界信息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受地区、时间、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运用互联网学习高端课程。如果将这种方式运用在书法教育中,通过线上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规避面对面授课带来的多种局限性,还能通过讲座、公开课等多种方式,将优质课程运用互联网上传到书法教育平台,将其分享得以传播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提升专业技能,增加专业理论,获取更多前沿咨讯和最新动态。运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便捷性的优势,整合校外的优质资源,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书法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法的实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创集理论讲授,书写与欣赏于一体的多功能专用设备,目前市场上已有专业的书法课堂讲授设备和学生用桌,但存在实用性不强普及度不高的不足。研发时应多加注意避免过多繁冗花哨的功能,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将使用和低成本相结合,最大化的提升实用性能。
        第二,面对书法专业教师的严重匮乏,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组织,从官方引导开始,与书法协会采取联合机制,以教师资质认证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方式给符合要求的书法教师授予上岗资格,将得到专业认证资质认可的教师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培养,组织书法教育指导专家对书法教师进行定期培养和考核,加强书法老师的专业技能,形成一支精管理与高水平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再根据需求量化分配。同时应对其给予良好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例如,购房,工资,工作环境等。在全国普及书法的大环境下,优秀师资本身就是一种竞争,适当解决教师的生活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不能将书法课与美术课、语文课、硬笔书法混为一谈,避免其他课程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情况。这是大众对书法的误解,认为书法可以简化为实际应用性更强的硬笔书法,从而成为语文老师的课程内容,但事实上这与我们所说的书法素质教育相去甚远。通过教育部门的管理和规范,纠正书法教育市场的不良苗头,实现社会普遍专业教学。
        第三,书法是一门有规则有法度的艺术,不是江湖书家的信手涂鸦。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与国文、历史、地理、博物学、算学,甚至化学都有关系,广泛多元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书法艺术。在书法教育的应用中,应充分加入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将书法艺术的多重魅力充分展现,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各自热爱的角度了解书法,认识书法,研究书法。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全面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向。在教材中加入全方位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与书法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熏陶和训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稳固而深刻的印象。
        四、内蒙古地区发展书法教育的意义
        “君子不器”,书法教学不应仅局限于写字,它是广泛的、全面的、综合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将它延展至品性、人格的高度才能实现人文教育的实质性初衷。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书法的美育培养针对受教群体而言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和现实利益,更多的专注于内在人格升华。
        书法的兴盛繁荣是毋庸置疑的前景,而书法教育的普及与完善是势在必行的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其主旨都在于修养人性。通过书法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修身养性,陶冶内心,提高审美能力,从中领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法度规范和合理限制的意义。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文化的实行“非有大多数人了解不可”。书法的普及对社会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我们在学习中继承创新,将它们化为有益于青年、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社会的力量,这不仅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更是复兴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更好的传承下去。书法的兴盛使人们认识到:当我们把书法艺术的的精神和魅力融入自己的身体时,每一个人的改变将决定着社会的改变,社会的改变指向着着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沈水健.书法教学中点画教学策略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5).
[2]刘永强.书法在中小学美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