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然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傣族是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赞哈”是傣族特色的曲艺曲种,舞蹈《赞哈》正是由这一艺术形式改编而成的舞蹈。它体现出了傣族如“水”一般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我们可以从舞蹈中看到傣族女子恬淡悠静的气质,也能看到到她们的光彩灵动,她含蓄而狂野的舞蹈激起了山水之情,也撩动了观众的心。《赞哈》借助女性民间舞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出了傣族独特的审美追求。民族民间舞除了舞蹈本身的技巧与动作展示,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将从“赞哈”的艺术表现形态入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了解傣族女性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傣族、女性民间舞、审美特征、《赞哈》
舞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是用身体来表达人们无法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艺术,它通常需要借助音乐或者其他的道具来完成。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它会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传播等因素影响,因此各个种类、各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舞种。
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傣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独特,魅力独特。傣族舞蹈的动作风格特点有“三道弯”、“一顺边”等,动作大多优美而舒缓。傣族舞蹈具备着极强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应不断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并努力加以传承创新。
傣族擅长歌舞,其中“赞哈”是一项民间艺术活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享誉内外。“赞哈”是中国傣族民间艺术的一种,也是傣族民歌的一种形式;也是傣族民间歌唱家的称号,傣语是指歌手。“赞”的意思是“会、善于”,哈的意思是“唱”,“赞哈”的直译便是“唱得好的歌手”,意译为“歌手”,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它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常流行。表演形式灵活简单,一个人、一支长笛,或者两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成对唱歌。
舞蹈《赞哈》是由我国著名编导丁伟编排指导的作品,他将傣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和舞蹈艺术合二为一,创造了这个美妙绝伦的舞蹈作品。本文将以舞蹈《赞哈》为例,来分析和探索傣族女性民间舞蹈的审美特点。
第一节 《赞哈》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内容
“赞哈”原是一种傣族传统的曲艺曲种,也是一种对傣族民间歌手的称谓。它形成于11世纪公元傣族首领巴珍在澜沧江边建立金殿国时,后来随着傣族文化的繁荣而发展,逐渐成为傣族民歌的形式。有一首傣族诗歌这样写道:“唱歌使人快乐,没有赞哈的歌声,在我们生活中,就象吃菜没有盐巴,吃饭没有糯米。”盐巴是五味之首,任何一道菜都缺不了它;糯米是傣族的主粮,把赞哈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巴”和“糯米”,可见赞哈对傣族生活的重要。而舞蹈《赞哈》正是由这一艺术形式改编而成的舞蹈。
舞蹈《赞哈》是由我国著名编导丁伟编排指导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编导在全球化进程中思考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舞蹈形态的保护与传承,将傣族传统民俗文化和舞蹈艺术合理的运用起来,进行了这场返璞归真的舞蹈艺术实践。
舞蹈《赞哈》中塑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傣族女子,她手臂纤长,身段婀娜,面容姣好,长发乌黑似水。舞蹈中那个如水一样的女子,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开始梳妆打扮起来,她的舞姿是轻盈的,宛若一只精灵,现在的她是温柔又含蓄的。梳洗完毕之后,她轻轻提起裙边走出家门,伴随着舒缓的旋律开始了唱赞哈的活动。期初节奏是缓慢的,动作优美舒展,当音乐中开始传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时,舞蹈动作开始变得夸张豪放,一改之前的温柔,让观众直接的感受到了来自“赞哈”的热情。
第二节《赞哈》的艺术特色
舞蹈《赞哈》的艺术特色,可以从舞姿动态、音乐及服饰特点三方面来分析。
傣族人民一直生活在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潮湿,人们不太喜欢剧烈的运动。因此,傣族女子民间舞蹈的跳跃动作较少,技巧难度也不大,其舞蹈动作也较为轻柔、平稳。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规律多为半蹲状态,在屈伸过程中,重拍向下,并带动身体轻颤和摇摆;大多数舞步是脚后踢,动作快而有力,落地时轻巧而稳定。比如舞蹈赞哈中频繁运用的“勾踢步”,这种律动既像是孔雀在行走时的状态,也像是大象在树林中漫步的样子,既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同时也具有稳健的力量美。舞蹈中最常运用到的“三道弯”也是傣族舞蹈的一大特色,它通过傣族舞特有的屈伸动律,加以利用手、身体、以及腿脚形成了“三道弯”的造型,动静之间将傣族女性的优美曲线展示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舞蹈赞哈中,不管是开篇与结尾的柔美动律,还是高潮部分散开头发甩动,动静之间都可以看到“三道弯”的造型以体现出舞者的窈窕身姿。
其次是赞哈的音乐特点,“赞哈”一词被广泛运用,“赞”的意思是“可以,可以,而且很擅长”,“哈”的意思是“唱歌”,“赞哈”便翻译成“擅长唱歌的人”。在傣族许多的重要场合都会邀请赞哈来唱歌,通过歌唱来表达祝福,或者致辞;抑或是在小憩时即兴演唱,当做业余休闲,通过歌唱来叙事、讲故事等等。而《赞哈》的背景音乐则是最直接的采用了女性“赞哈”的演唱歌曲,伴着傣族最传统的丝竹锣鼓乐器。
同时,《赞哈》的服饰选择了样式简洁的宝蓝色露脐上衣和筒裙,舞者的乌黑长发利用淡黄的鸡蛋花簪子挽在后脑勺,全身上下都没有用到任何繁复华丽的饰品。因为傣族是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傣族女性为了方便劳动,也常常将长发束与头顶,利用鲜花或者簪子作为装饰。大多数傣族人民都和蔼、朴素、矜持,崇尚朴素的服饰风格,而傣族的年轻女子则多穿黄色,粉色,青蓝色或宝蓝色等较为娇艳的颜色;虽说可以选择的花纹种类繁多,但其中也蕴含着傣族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历史上傣族妇女筒裙上的花纹彩圈会因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不同,社会等级和地位越高的女性其服饰更为艳丽。《赞哈》中的女子身着素衣,蓝色娇艳,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一个干净、脱俗的妙龄女子。
第三节《赞哈》中蕴藏的民族内蕴
傣族人民生活在四季如春的云南,那里的的环境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山川秀美,还有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兽。所以傣族人民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性格善良温和,生活也惬意恬淡。所以作为鱼米之乡,富足恬静的生活塑造了傣族人民善良质朴又热情的民族性格。
傣族的天气很热,所以傣族人离不开水。众所周知,傣族人民历来是爱水、爱水、护水的民族。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与水息息相关。他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既可以养活人、也会伤害人,所以他们对水的情感是又爱又怕,遂而将水视作有灵性的东西。傣族人民在生活中的许多重要时刻都与“水”有着密切相关的水礼仪和习俗,这是基于对水的信仰和对水的重要性的理性认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传统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最吉祥、最美丽的一天。傣族男女老少一早就要穿上特定的服饰,先到佛寺洗佛面,然后开始互相泼水,相信这样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积累的污秽和厄运,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可以幸福美满。如今,这一节日已经发展为人尽皆知的傣族活动。舞蹈《赞哈》中,高潮部分就是以“泼水节”为中心而进行的唱赞哈活动。
除了节庆,婴儿出生时也需要用水,在呱呱坠地时接生婆和家人就会用温水给婴儿洗澡,不光是为了清洁身体,生是为了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其一生平安顺遂。出生如此,离世也如此,傣族的丧葬礼仪必须用到水,人断气后,也要用温水洗澡,就像出生时那样干干净净的来到这世上,也干干净净的到另一世界去。而且,河里的水不能喝,它只能用来洗澡。
第一节傣族舞蹈音乐的审美特点及成因
悠扬舒缓的歌声配合傣族传统的民族乐器,是傣族的音乐特色。常用的乐器有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铓锣、叮等等,利用这些乐器形成了或快或慢的、节奏鲜明的傣族民乐。
作品《赞哈》中,出现在慢板中最多的的乐器就是最具傣族特色的葫芦丝。“葫芦丝”也可以叫“葫芦萧”。这个乐器用半个小葫芦丝做音箱,三根不同长度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丝竹管的下端,镶嵌着铜制建筑件,中间较长的一根有七个孔。演奏时,嘴吹葫芦的细端,即中间竹筒的音孔。演奏旋律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和谐统一。以这种方式演奏的音乐,柔和、质朴、圆润、富于表现力,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因此,无论是民歌演唱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旋律。一些葫芦丝乐器和现代电子乐器合奏时能完美的结合起来,展现出传统民族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温馨又迷人的全新感受。舞蹈《赞哈》的伴奏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就吸取和借鉴了这一手段,将现代的音乐旋律与傣族特有的葫芦丝组合起来,更容易让大部分观众快速的接受,既觉得悦耳动听,又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浓浓的傣家风情。
既是《赞哈》,就更要有“赞哈”。“赞哈”作为傣族社会的一名民谣歌手,活跃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重要场合。千百年来,它在民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节日习俗等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迅速变异、同化和消失。前文也说道,“编导在全球化进程中思考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舞蹈形态的保护与传承,将傣族传统民俗文化和舞蹈艺术合理的运用起来,进行了这场返璞归真的舞蹈艺术实践”,所以这部美妙绝伦的作品才得以诞生,伴着“赞哈”婉转的歌声,并融合舞蹈本身所展现的内容,《赞哈》的魅力是令人着迷的。
第二节傣族舞蹈女性服饰的审美特点及成因
傣族地处热带之乡,一年四季的天气都十分炎热。因此,通常情况下傣族舞蹈服饰的特点就是“露肚背心”和“裙摆像伞一样的包臂长裙”,即凉快,又能展现出傣族女子的窈窕秀美之姿。她们都留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但为了方便劳动,常常将长发束与头顶,利用鲜花或者簪子作为装饰;当然也有包头巾的、戴斗笠的,各具特色,各显其美。
傣族服饰不管是在颜色上还是在装饰上的选择都是繁多的。而傣族舞蹈服饰的颜色选择,通常有红色、绿色、蓝色、宝蓝色、粉红色和黄色,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舞台的主题来挑选。而作品《赞哈》为何选择宝蓝色,我个人的理解是舞蹈本身就与“水”联系在一起,而蓝色又常常能让人联想到清澈蔚蓝的大海,傣族与“水”文化的渊源就如同辽阔的大海一样深沉而广阔。前文也说道,“傣族的年轻女子则多穿黄色,粉色,青蓝色或宝蓝色等较为娇艳的颜色”宝蓝色更加鲜艳而又素净,《赞哈》中简洁的“一抹蓝”服饰,既能够表现出傣族服饰的特色,也能够将舞者的身形与舞蹈动作的“美”更加纯粹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舞者头饰方面则选择了一朵黄色的鸡蛋花。在我国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而广泛栽植,故又名“庙树”或“塔树”,既好看、又“美味”,其寓意也是极好的,意为“孕育希望、新生、和复活”。鸡蛋花不光是热情的傣族人民用来招待宾客的特色菜;在生活中人们也会将鸡蛋花串成花环,或者制作成装饰佩戴在身上,在云南和一些东南亚地区,当地的人民也会热情的将鸡蛋花环赠送给来自各地的游客。
第一节深入了解傣族的民族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要进行傣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了解傣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地域特性、民俗习性、宗教信仰等影响其舞蹈文化的生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基本因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表演中更为准确地把握傣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心态及民族性格。
傣族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也有自己信奉的宗教,所以傣族不仅是一个“水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的民族。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临水而居,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造就了他们自然淳朴、不骄不躁的性格。在舞蹈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傣族女子如水一般的柔情,当舞者的双手轻轻拂过她的秀发,就像是有水从她的头顶缓缓流下,这一刻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出她十分享受清晨的沐浴,她们对生活憧憬又热爱。
傣族人民生活在四季如春的云南,那里独特的美丽环境塑造了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他们一直生活的环境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山川秀美,还有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兽。所以傣族人民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性格善良温和,生活也惬意恬淡。
第二节在表演和创作时应尊重傣族传统的民族风格
傣族舞蹈悠扬、舒缓的动律来自于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也来自于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舞蹈《赞哈》中,将傣族舞蹈和“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水的纯净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舞蹈动律,又将“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成多种柔美舞姿,又在傣族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使舞蹈真正做到将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与作品内容高度地契合起来。风格是神,韵律是形,神贯于形,形现于神,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这样呈现出来的舞蹈才是有血有肉、神形兼具的,我们要将傣族女子如水一般的温柔、如水一般的灵动、如水一般的柔美深深地嵌入脑海中,这样在表演或者创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更是要懂得注重作品中流露的意义,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动作是否好看,盲从的追求舞台审美效果。
第三节“有生活”地进行创作和发展
所谓“有生活”地进行创作以及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是指编创的前期需要进行充裕的田野采风调查工作,切实体验当地民风民俗,理解当地民众的审美心态与民族性格之后,有根据地进行舞台化创作以及将传统元素有机地进行发展和创新。如,傣族民间的“赞哈”就体现出温润如水的品格,其灵动如水的审美意象,如若舞台作品创作中,呈现出像“火”、像“风”的气质都不够准确。首先傣族本身就是一个恬静的民族,不像是维族一般的热情奔放,也不会像蒙族一般洒脱不羁。它不会披着华丽的外衣、繁复的头饰,它本身就是素雅洁净的。再者,傣族文化历史悠久,我们是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类型来展现的,但是傣族文化颇为复杂,要了解透彻它的分支。比如“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民歌形式,我们在通过舞蹈展现它的时候,要透彻的了解傣族“赞哈”的习俗。不能像孔雀、不能像蛇、更不能像竹影或大象。
参考文献
[1]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黄泽.张文勋.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王亚南.“贝叶文化”哺育的傣族文学[A].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4]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意识音乐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施惟达.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与生境[A].施惟达、段炳昌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公瑾.西双版纳的傣族歌手——赞哈[M].傣族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7]王亚南.“贝叶文化”哺育的傣族文学[A].张文勋.滇文化与民族审美[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罗然(1995.08),女,汉族,籍贯:四川眉山,单位: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助教,本科学士学位,专业:舞蹈学,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