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画以及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张一帆
[导读] 艺术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油画更是自古至今在国内艺术生态环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许多观者对油画以及艺术作品的美感感知缺乏界定与自信,有时甚至不知其面前作品是否具备美感体现。
        张一帆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艺术在现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油画更是自古至今在国内艺术生态环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许多观者对油画以及艺术作品的美感感知缺乏界定与自信,有时甚至不知其面前作品是否具备美感体现。美感的涵盖面很广,是完全超脱于画面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其实现世就好比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都不能跳脱这个圈套,而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作或欣赏一幅油画以及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都是从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中跳转到毫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创作、欣赏艺术作品乃至美感体验都是无所为而为的。
关键词:油画以及艺术作品、美感、美感体验、方式与受众。
正文:
        谈到油画作品,大家第一印象都是西式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油画、写实逼真的等等印象,其实油画现在在国内的当代艺术领域也是主流的存在。下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油画作品的几个大致分类方式:油画作品若按流派分的话可分为以客观再现为主的创作性作品和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两大类,第一类包含了例如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可可、学院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基础,表现画家不同思想与目的的;如果油画依画面形象又大致可分为具象和非具象这两大类;还可以按题材大致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这三大类。无论是综上所提及的哪一类,都是具备画面美感的,关键要看观者是否具备发现美感的审美能力。油画画面以及一件艺术作品美感产生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画面的形式感表现、材料与肌理的利用、画面氛围的营造、色彩的运用与搭配等等。
        不同的色彩搭配和画面构成会带来不同的观感,当然,对于同一幅油画以及艺术作品,观者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此我将其归纳为:实用的,客观科学的,美感的这三种状态。同一件事物,我们可以讨论其美丑、真假乃至善恶,所以一切事物都产生了多种的看法,就导致了观者从不同的角度所看出来的物象是不同的。譬如画中出现一轮明月,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产生变化,换言之——每个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其自身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先来说说实用的观感角度:看见这轮明月可能想到的是带来的微弱光亮是否足够照耀行走夜路,是否能够预示了明天是什么天气。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又起源于经验。事物本身其实起初都是混沌的,人为了便利实用起见,才根据经验把四周事物分类立名,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都起于实用。而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是抛开了个人主观情感感受去探求真理的,去客观的看待艺术乃至一幅画面,比如客观的去判断这轮明月的精准明暗度、色相、圆缺、亮度、弧度,这种情况下很难触发美感体验的。而我在此文中重点论述的就是美感的体验,一双有审美的眼睛才能体会到美。如果抱着实用的态度、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去看一幅油画以及一件艺术作品,是很难捕捉其画面本身美感的。如果观者以惯性经验去考虑某幅画是否具备足够的价值、带来利益的增值、达到虚荣心的满足;是否适合挂家里或办公室里;是否符合大家的审美评定标准比如所谓的像或不像、真或不真;那么自然是离画面本身美感体验越来越远的。
    体验一件事物乃至一幅艺术作品的美感时,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被归结为所谓的“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作“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唯有怀揣这样美感的态度去对待事物,去体会一幅油画以及一件艺术作品时,才能获取到捕捉到其对于当事人的美感体验。
        除了观者有美感体验的语境,作为油画创作者时,同样具备美感体验的条件。其体验与表现的方式更是千差万别。不同的画家共用一个模特,所画出的画可以千差万别亦会有高低之分。那么怎样算是具备美感的呢?在我看来最基本的条件是其情感流露必须要真实,创作动机要纯粹(不能是功利的或者为了迎合取悦大众的),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而不是前文所提到的抱着实用或科学的态度去创造的。艺术家在表述个人切身情感时,多少得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观位置的观赏者。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感受尽可能高还原度的去表达,一般人很难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观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以及极具画面美感的油画作品。一幅好作品的出炉往往是因为艺术家轻内容而重形式,即抛开所谓表意的成分、抛开具体内容故事给观者带来的干扰。在一幅油画以及一件艺术作品的美感体验问题上,我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距离产生美这话一点儿不假,竹篱瓜架下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在旁观者看来,其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自尝出来的要好。农耕之人羡慕读书人,读书人又羡慕农作之人,读陶渊明诗词之时那种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更是了然于胸。一个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或是一个汉代的瓦当,在当时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用具,在现在却变得稀有而珍贵更添了几分审美趣味。这全然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牵绊,方能安闲自在的品味。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能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现出事物本身的美就需要从实用世界跳脱开来,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样才能见出其真正的美感体验。
        最后,我不禁又想要强调一下审阅一件艺术作品时可能产生的美感、快感以及移情作用这几个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快感是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则是与实用活动无关的,即前文提到的美感体验是超乎实用主义科学态度与客观层面之外的体验模式。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享乐主义美学是不可取的,美感与快感其实也很容易区分,美感是与实用活动无关的,而快感是基于是要需求的满足。渴时饮到水,饿时得以果腹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使用的,并不是“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而我们常言之所谓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是移情作用的体现,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感情转移或潜意识的寄托到外物身上,觉得仿佛外物也有同样感受和情感。我们知觉外物,常自己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以为是物的固有属性,于是本来在于我的变成了在于物的了。譬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其实把我们自身的感受归纳总结而后代替成了物的固有属性,觉得它们也有情感,也有性格,也能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这种心理活动通常被称之为是“移情作用”。看到一幅油画或一件艺术作品时因为不同的颜色或形式对每位观者自身的意义和感受不同,便觉得这幅画看起来是悲恸的或者是欢愉的,这种“推己及物”的心里感受并不是出于理智、有意识的反省,而是一种潜意识的幻想。在看一幅艺术作品乃至欣赏一幅油画时,要明确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但是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所包含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它不仅仅是把我的情感和性格移于物,同时更是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物的情趣和我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所以美感体验其目的虽不在于陶冶情操,却自带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2017
   作者简介;张一帆(1995.08.10——)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西安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油画,研究方向:当代油画艺术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