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俊
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初级中学 山东省 肥城市 271608
摘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最忠实的朋友。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家庭、情绪、宽容、聆听、鼓励、教子有方
前言:家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最小的、最基本的社会群体,约占学生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核心。初中是孩子身心塑造,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好此阶段的家庭教育将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做为此时学生的家长们应认真了解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并学会自我调适,学会艺术地与子女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材。
在初中教学的这些年中,观察学生的一点一滴,我认识到学生在步入初中阶段后会有以下特点:
1. 自我意识增强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步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但他们的自我观念却常常是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得出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
2.出现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反抗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化,时而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时而漠不关心、冷漠相对。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情绪感受与表现形式,既不像以往那么简单直接,也不如成年人那么成熟稳定,表现出“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等比较极端的情绪类型。
4.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初中生较以前的人际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对朋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并希望从朋友那里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对待家庭关系,初中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体上表现为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的脱离与父母的榜样作用的削弱。
面对这些懵懂无知的少年,面对学生家长望子成才的殷切期盼,家庭教育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当前社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却成为家长和学生之间代沟,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竟使我们无言以对。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做为家长,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五十名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已的责任,家庭的管理呢?
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不”字当头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也让千千万万个学生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锻炼机会。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一味的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每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法无疑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喊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家庭的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
4、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您是否知道在您天性使然无尽的诠释了父爱母爱伟大的同时,孩子独立能力在被你一点一点无情的摧残,一位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过分的严厉,只能使得孩子的人格越来越扭曲。
5、只求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那么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如何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所以作为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真正的愿学习,爱学习。
从以上内容我们了解了现阶段学生问题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错误,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说教与身教
在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语言对子女进行教育。语言沟通说教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如:聊天或谈心、说服孩子做某事、口头布置任务、同孩子通信、留言、立家规等。身教,就是家长为子女做出榜样和示范来教育孩子、带动孩子的教育方法。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
2.聆听与沟通
积极聆听,是由家长主动地反馈自己所听到的信息,让孩子明白不仅家长听到了,而且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谈话内容,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时,家长要积极地聆听,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与孩子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使自己成为孩子的真正朋友。
3.鼓励(表扬)与惩罚
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前提。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鼓励、正面教育为主,批评与惩罚为辅。坚持以鼓励、正面教育为主,就是要充分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特别是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时,哪怕一点点,都应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采用正面引导孩子用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克服其消极面,减少缺点和错误。
总结:我以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孩子就像一棵待成材的小树,我们如何去修剪他的偏枝侧叶,如何去培育和保护好他的个性和品行,不仅是一种技术,更要体现为一种艺术。愿每个父母都能教子有方,愿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父母心中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学生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7期.李丹.
[2].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病理现象及其治理对策.被引次数:作者:苑珊珊.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浅谈激励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运用《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吕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