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讨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8期   作者:董雅净
[导读]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阅读兴
        董雅净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素材、学生需求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趣味性阅读教学实践当中。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的意义
        1.1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
        高尚的品质是成功的基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道德品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实施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良的品德,如守诺、仁爱以及诚信等,学生具备这些优良的品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除此之外,实施经典诵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国学经典,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使学生产生民族优越感,对祖国、对民族产生自豪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1.2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想要使得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听、说、读、写”这四个学习方式一定不能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才能够做到。而经典诵读就结合了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所以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才有这样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便在刚开始进行诵读时对文字的理解上还不够好,只要坚持进行,学生养成了这个习惯以后,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对经典内容细致的辨认,抄写以及思考,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逐渐加强,比如,刚开始读鲁迅《呐喊》中的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有深入的理解,对生字词也不够熟悉,但是在反复的诵读中,会认识更多的文字,也会书写更多的字,更能体会到鲁迅文章的内核所在。
        2经典诵读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时,进行经典诵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与此同时,不论是学校方面,还是语文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没有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对语文学习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缺乏关注和重视,教师对这一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以至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经典诵读逐渐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手段,即便是在社会上普遍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相关活动的驱使下,小学的语文课堂上经典诵读仍然只作为古诗文教学的附加环节,造成学生转变对经典诵读的态度,甚至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设计课堂上的相关教学活动时也存在着不科学、不合适的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经典诵读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本身就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通过课堂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就无法保证,最终导致了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同时,教师在选择诵读的文本时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无法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教师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而会影响经典诵读的质量和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行经典诵读。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经典诵读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朗读比赛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经典诵读。其次,可以在学校的板报、宣传栏等处进行宣传,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最后,教师要将经典诵读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课前组织学生朗读《枫桥夜泊》等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且能够使学生逐渐接受并喜欢上经典诵读。
        3.2指导诵读方法,带领学生体会经典文化
        教师在阐述有关诵读的道理或是积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诵读情况、学生对诵读的了解、学生的诵读习惯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诵读方法。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渗透诵读中的情感,让学生在用普通话交流的基础上能够流露出自己的感情,随后将自己在生活实际中所采取的方式应用到文章的诵读中。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诵读的视频资料或语音包,组织学生在课上根据视频或音频中的语调、语速、停顿方式来进行诵读。其次,在针对全体学生诵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照顾到个别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诵读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师范读的方式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和点拨,容易引出学生丰富的情感。最后,采取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如集体读、男女对读、竞赛读等方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投入关注,如竖起大拇指、赞赏的目光或实质性的小奖品等。学生只有采取正确的诵读方法诵读经典,才能够理解诗词或文章中的精华,积累语言材料,体会经典文化。
        3.3强化课外经典诵读,实现学生情操的陶冶
        经典诵读不能局限于课内教学,课外的诵读更是必不可少。课外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应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需求基础上,教师只有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荐经典诵读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选择经典诵读内容时,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注重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稳固提升,实现学生情操的陶冶。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其有着较差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在课外经典诵读中可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童谣或者诗词,从简单的经典诵读开始,使学生对经典文化有最初的接触,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建立完善,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良好培养;然后逐渐地选择难度大一点的经典诵读,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流传千古的经典文摘,使学生对其深刻的内涵进行感悟,使其对经典的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诵读一些经典的小古文,学生通过不断积累,使其在文学创作中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4强化读写结合,促进写作表达能力
        诵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还要把诵读经典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诵读的收获,从而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开展诵读。例如,在进行《忆江南》教学时,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文进行扩展写作。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群文写作”教学方法,为学生准备两篇写风景的文章,例如《钱塘江春行》《峨眉山月歌》等,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诗文中情景交融的方法进行写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古文诵读的水平,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表达练习,推动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赏析中实现对经典的深度挖掘,拓展了诵读教学方式。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专注于小学生的经典诵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的经典诵读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经典诵读的现状,教师需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小学生的初级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鲍宗付,张爱娅.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30-31.
        [2]曹玉玫.研究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20(03):297-298.
        [3]杨雷雷.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0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