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不断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刘扬名
[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可以有效提升人的综合素养。

        刘扬名
        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新路小学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可以有效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富他们自身的人文底蕴,进一步塑造优秀的语文修养。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取恰当的呈现方式,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魅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的海洋里,从中享受到高效、愉快的阅读过程,从中不断汲取人文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一、不断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活跃,阅读方法也层出不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无论阅读教学的方法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务实高效。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甚至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践行新课改理念,让阅读教学实现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相互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个性化见解得到释放。
        二、不断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从目前的教学背景来说,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发挥其学科固有的人文性以外,还要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内核,并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和感受,互相交流讨论,从而营造出自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要激发起自己内心的教学热情与爱心,全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调动起学生内心与课本内容的共鸣,这既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又与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契合。如在讲到《泊船瓜洲》这一课时,        教师要着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将学生拉入那一幅思乡的画面中,带领学生再现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错觉,从而能感作者之思、念作者之想,真正体会到作者那深刻的思乡之愁苦。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尤其在进行文字阅读时,通篇的文字使得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兴趣大失,影响阅读课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钻研,利用多媒体技术,让阅读课不再只是静态的形式,而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激发对寓言故事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对寓言故事的学习有所期待,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亡羊补牢》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直观地感悟到寓言阅读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去对整本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学习,以此来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推动学生自主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三)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特点。语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既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又表现出广博的外在风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从内心迸发出学好语文的动力,为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堪称经典,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笔,构建出浓郁的人文意境,向读者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教师要做的就是教好这些经典佳作,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从而达到建立起深厚的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坚持以生为本,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课堂上举手最快的学生,往往思考的并不成熟,对所学内容也缺乏透彻的理解和把握。通常来说,语文课本中蕴藏的人文内涵,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感知到位,所以,教师务必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内涵,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和作者的精神对话,从而让学生萌发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接受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熏陶,也就完成了主动学习的过程。
        (五)引发认知冲突,发展学生逆向思维
        心理学家加涅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在认知发生冲突时最容易引起探究的欲望。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不仅喜爱探索新事物,对与自己认知产生反差的事物也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和研究课本内容,从中找出前后内容存在差异的地方,引导学生产生疑惑,自发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专门营造出课本与生活内容的鲜明差别,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与社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除了要集中精力提高课堂效率,还要重点拓展课外阅读,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学生认识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好评价、引导等基本工作,并且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吸取“精神食粮”的养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向明. 论有效阅读,不断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2019,(02).
        [2]谢春辉. 关于有效阅读,不断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J].才智,2018,(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