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苑新卓
[导读]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苑新卓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十中学,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现有的学科来讲,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学科,应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途径
        1 传统节日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价值
1.1 有助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促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文化传播与弘扬,是它的使命。通过借助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让学生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其实,有些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深挖语文教材文本的一把钥匙,或者是构成故事的时间线索,或者是解读人物形象的材料。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度理解,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
        1.2 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
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利于教师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引起重视,明白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而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进行学习,领略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其文化素养。以此为基础,将自己所学的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透过课文内容教授给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1.3有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身心都尚未发展成熟,而且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传统节日文化中饱含敬祖孝先、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屈原一样忧国忧民,体现出他的爱国精神,但是他不仅爱国还爱家,展现出他的忠与孝。清明廉洁是他的政治抱负,功成身退则展现他的奉献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恰当而合理地穿插传统节日文化的讲解,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而且有利于培育健全的人格。
        2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2.1 搜集有价值的课文学习资料
因为学生搜集资料的能为还不够,了解的搜集渠道化比较少,教师就要对此进行括导。但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进行资料的搜集,涉及到民族、地域、时代知识的课文可在巧前采用这一方法,可让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明确小组的分工。理解这部作品的关鍵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第二步,告知学生搜集的渠道,首先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比如百度、谷歌,先对背景资料进行搜集。其次是观看相关的网络视频,主要是讲解杜甫其人或者是《春望》这首诗的都可。最后是一些名家的相关著作,比如说叶嘉藍、朱自清等,他们的相关著作进行阅读。,做好整理回报的工作。
        2.2 尊重学情,巧用历史文化
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基本了解要尊重学情,根据学情进行教学。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学生们在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像课文中出现的上巳节、社日、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如果只让学生看注释,学生只会知道这是一个传统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对于理解文章也是有所疑惑。比如,《满井游记》中提到花朝节,注释是“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这时可以介绍花朝节的一些习俗,让学生明白花朝节的内涵。这样通过习俗讲解花朝节,使学生明白文中的花朝节是为后面游玩内容做铺垫。
在作文题型中话题作文经常会让学生感到难以下手,生怕写走题,尤其是碰到历史文化类的话题作文,难度会更大,因为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再加上容易浮于表面写不深刻,就造成了写了很多内容但是分数不高的情况。这时,教师要知道学生巧用历史文化,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过,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加正确地使用历史文化素材。教师在教学这一类的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把传统文化知识教给学生,并旦在平时的巧堂上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保证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不会浮于表面。
  2.3 文本与生活结合,真正形成正确价值观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课堂上进行价值观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做人,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够离开生活,不能够让学生做双面人,表面上做一套里面又想一套。《送东阳马生序》主要表达作者为学勤且艰,通过自己的例予劝勉后生,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巧在教学时应该?围绕送点让学生思考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刘凤岭老师的《送东阳马生序》课堂就将文本与生活结合了起来,让学生从义本中得到启发:
师:论学习条件,我们比古人优越得多,可是,我们中有很多人,包括我,学习成就远不如古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比古人笨吗?
生:学习上是不是有敌人?
师:现在,大家根据课文,来说说你们认识到的学习的敌人吧!
生:毛泽东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敬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熟练。战胜学习之敌的若言警句还有很多,都是前人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但光说不行,关键是做。能不能战胜学习上的敌人?这就要看大家今后的行动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学习上的敌人,再对比自身,学生就可发现问题,懒惰、自负、骄傲自满、怕吃苦、浪费时间等等都是学生在对比中找出的学习之敌。教学到这一步时,教师没有结宋,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与之有关的名言警甸,一是进行知识的孔园,二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反省,这样达到的效果也就会更好。教师在这里很好地做到了将文本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不仅学完了课文,也能有所启发,让自己进步。
        2.4 设计传统文化价值观内容专题学习活动
教师可在课后活动中展开关于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观的专题学习活动,可W在社团活动中设置这样的课程进行教学。比如说可W与班主任合作开展一次学习正确价值观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学生做主持人,选节目,做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学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精髓。也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会,讲一讲自己在这一阶段读了什么书,学到了哪些优秀的价值观,自己身上发生了哪些改变等等。
        3 结语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课程始终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传统节日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有利于借助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使个体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志向。学校和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知识储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勇:《存在的神话一一听文勇老师讲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陈即:《“文化语文”的价值旨归》,《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7期。
[3]吴永军:《文化语文:语文教学的寻根之旅》,《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