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利丽
[导读]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王利丽
辽宁省 丹东市 站前小学  118000
摘 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以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为神圣使命的教师,其职责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靠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亲切自然,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鼓励性、评价性,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我们定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以情动人、以趣与人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教师     语言   艺术性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学语言是第一位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乃至进行创造行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古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它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教师美的言语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丰富审美情感,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可爱而又天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差。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逐渐提高的阶段。因此,应该有与众不同之处:必须采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启发孩子们的心智;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运用贴近童心的语言展现语言的规范性与艺术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该如何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一、准确规范、简洁精练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每个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只有规范、准确、思路井然有序,才能轻松自如的讲解课文,发挥语言的作用。有一位教师学识丰富,但他爱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讲起课来不是满口“之乎者也”,就是学生听不懂的术语。久而久之,他班的学生都不喜欢上他的课,起初上语文课只是不听课,后来,发展到部分学生不上语文课,这时那老师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由此可见,授课语言规范、简洁的重要性。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样的教学质量才会高。
二、形象、亲切、自然的课堂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 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由此可见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想指导学生朗读“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段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这位教师就大声地说:“停!”然后要求学生再读,可是学生还是读不到位。这老师又生气地大叫:“停!”如此反复多次后,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再读时,全班却鸦雀无声了。当时弄得这位教师很尴尬。是这些学生故意跟老师唱反调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这位教师多次大声叫停的情况,已把这些孩子吓坏了,老师的语言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是读的好,还是不读的好。读吧,又怕被老师骂,所以干脆不出声了。你看,正因为教师的语言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 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课堂语言、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优美的课堂语言犹如春风化雨,让学生如沐春风。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让我们的教学课堂升温。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庄或谐、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主要抓住汤姆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的嚷起来。”这句时,读出汤姆的不情愿。在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汤姆和爸爸的话时,更是读出了汤姆的无可奈何、遗憾而又失望的语气。通过教师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文本,让学生心动神随、入情入境,真实地体会汤姆的心情。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她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虽然学生没有见过黄河,没有亲眼目睹过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前行的羊皮筏子,但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里,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却浮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此时,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教学已达到了目的。
总之,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要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霍姆林斯基(苏),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
2 赵敏成:试论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3 张宝臣主编:课堂就是艺术
4 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