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宋亚飞
[导读] 很多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关不大
        宋亚飞
        亳州市经开区河东学区新兴小学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摘要:很多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生活实际相关不大。学到的和用到的完全是两码事。而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教给的知识是空的,生活中基本上没用。老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生活 小学语文  课堂
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学生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每一个天地,学生像傀儡一样脱离了现实,被动的学习知识;在另一个不相关的世界里,学生通过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用到和学到的是不相关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说:“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必须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到“语文课程应该置根于实际。”这样看,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我以为,要想让生活走进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多姿多彩的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人际间的语言交谈、思想冲突、微信交往,抖音、快手视频的拍摄,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标语、小品相声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色彩斑斓的自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景。花鸟虫鱼、云蒸霞蔚、星辰日月、阴晴变化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活跃了思维,热烈了情绪,语文便生动而丰富。2017年的时候,带领学生到校外找春天,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桃花满树,有学生说:“人面桃花相映红”;看到艳阳高照,有学生说:“太阳公公给万物洗了一个阳光浴”……学生在天地的美好之中思索、感受,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生动的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溪水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天然的背景,那么,创造性地展开各种语文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教学《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时,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调查活动。找一找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身边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来改善环境,学生相互交流,自由组合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考察,学生发现,身边的水污染非常严重,涡河里的水发黑发臭,沿河的居民从来不喝地下水;家里种植蔬菜,发现土地污染严重,土壤板结,白色垃圾遍地;更多的同学发现,大气污染就在身边,路上有汽车的尾气,回家还有邻居烤白术的浓烟……通过调查走访,学生很好的措施和建议:
        例如:
        (1)、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开动自己的脑筋再利用。
        (2)、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3)、以童话作文的形式表现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现实。如《一条鱼的遭遇》、《水的自述》、《我是一只鸟》
……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研究心理学发现:“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因素,找寻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语文知识,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愿意探究,愿意动手,愿意学习,又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把陈述句变成转述句的时候,有很多同学总是搞不明白,我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转告家长:‘老师今天要求家长把你完成作业的情况通过微信告诉我。’” 第二天语文课,我问孩子是怎么跟家长说的,再把两句话都写出来对比一下,发现其中的区别。自然而然学生就明白了如何把陈述句变成转述句。
三.让生活中充满语文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

”教师要把讲台变戏台,让学生进入角色,将学习、语文、生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生活的深化,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兴趣,主动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一)、通过编印校报和校刊,发表师生优秀作品。在校教科室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建立了专门的校报校刊编辑部,让学生体验发表作品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口语交际、实地考察、搜索资料、课内交流等方式落实实践性学习。这几年,综合性学习在以前探索的模式基础上,展开的红红火火。                                                
(三).眼下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不太乐观,可以说书刊报纸错别字“横行”,大街小巷错别字的广告牌“招摇过市”,甚至个别店铺连自己的门头招牌都“掺水”错字别字。这刚好为学生提供了生活的“语文测试题”,我鼓励孩子们走进街道,融入生活,让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随时找到“纠错抓错”的机会,这样以语文做工具的社会活动,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培养了独立、参与、您、民主的公民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源头,是语文知识的来源,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并不单单是语文教学,还要带领学生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42. 冯晔          《社会也是课堂,生活也是老师》        江苏教育报刊社        200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