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雪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滨江小学5330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发展、自主探究的良好意识,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如何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培育;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引言
新课程鼓励参与性、研究性和社区性学习过程,并呼吁教师联系学生的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发展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在数学学院,教师应该能够通过使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创造问题情境。
一、数学思维的培养原则
(一)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
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增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地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教学方案与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制定与使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自身数学知识框架的形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方式要灵活多变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因此老师要充分地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成长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之后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良好吸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二、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法
(一)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强化学生数学逻辑
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思维逻辑调理能力依然较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更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进而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往不同方向思考,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比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问题引导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彼此的有效交互间强化自身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在巩固过往知识的同时,深化该堂课程中的核心部分,进而使课堂更高效。同时,学生能够与彼此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将对方的优势通过有效的措施转化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长处,真正实现班级整体性进步的目的。
(二)强化数学训练,培养敏捷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老师通过对学生加强训练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敏捷思维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以6+5+4+5为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过程为顺位加法计算,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正确,但是其中浪费的时间与精力的确比较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运用,将公式变为(6+4)+(5+5)进行计算。通过这种计算方式能够有效地将计算过程进行简化,大大缩短计算时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的提高。
(三)强化思维的情感驱动,把握深度学习的本质
学习兴趣与深度学习的实际情感和活动是密切匹配的。所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这一情感驱动,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努力、积极地进行深度学习。在数学知识激发了情感并极大地促进了情感的迁移之后,深度学习在实际的情境和活动中就会得到曲线上升,知识的完善和数学独创性在数学实践中也会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和能力来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引入有利的数学元素和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有趣的情境,掌握知识和方法,进行数学实践,整合数学行为和操作中的经验,激发和改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新的困惑,使学生产生新的探究欲望。由于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常常都是通过图像、声音和对颜色的感知和理解来体现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儿歌、顺口溜或其他各种形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地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爱的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变成主动的我要学,使学生能更快的吸收与转化学习内容,同时应用与实际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迫切地探索,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彩.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探索[J].新智慧,2018(30):59.
[2]白志军.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探索[J].读写算,2018(11):159.
[3]聂岸义,唐理.基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的教案设计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7(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