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玮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幼儿园 723500
摘要: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表现出了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幼儿园音乐欣赏的曲目选择问题等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对实际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民族音乐;作用
现如今,许多的幼儿园在音乐活动中一直采取陈旧保守的方式方法,一味的强调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把幼儿是否掌握了音乐知识与技能作为评判一节活动的基本标准,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幼儿对于一首乐曲的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园活动的根本是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著名儿童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应该把儿童当作儿童对待。”《纲要》中强调指出音乐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儿通过倾听欣赏音乐和对音乐感受、体验、理解的过程,使他们的在情感维度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真正的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那么在平时除了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曲目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让幼儿欣赏,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和达到以下目的:
(一)从不同维度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与主流现代流行音乐不同,其保留的独特民族性与民俗特点能够有效拓展幼儿的审美宽度,让孩子们在欣赏主流艺术的同时,还能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来扩展其对民俗艺术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幼儿其他领域的认知。例如王洛宾先生改编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中包含了藏族人民对于金银滩草原游牧生活的神往,以及达玉部落藏族民歌曲调的特殊性。另外这首民歌的发源地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11”厂的所在地,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从音乐欣赏角度自然过渡到爱国主题教育,拓宽了幼儿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
(二)提升幼儿民族认同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用少数民族音乐能够让各族人民提升对互相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认同感。
将民族音乐应用到艺术教育之中,能让孩子们明确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同点,认识到各个民族精神上的优点,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其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三)加强孩子的艺术创造性。
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的瑰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与主流现代流行儿童音乐相结合,能够大幅提升艺术的多样性,并使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结合。不仅如此,音乐和舞蹈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对于3-6岁儿童来说,歌唱只是其表达美好意愿的其中一种方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现代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例子,如西藏军区文工团改编的1964版大型舞台剧《洗衣歌》,保留了民族曲式的同时还在编曲中加入了现代流行乐和声,再现了当年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场景,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己仿编创编一些舞蹈动作,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歌曲中来,以激发孩子的艺术创造性。提升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高度。
(四)有利于塑造幼儿的精神品质。
将少数民族音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下来,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幼儿的精神品质。2019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突发森林火灾,导致31名救火勇士牺牲,在后来的主题纪录片中,选用了凉山本土彝族歌手莫西子诗的作品《不要怕》作为插曲,纯彝文的歌词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之美,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社会领域的多元探索,在感受歌曲的过程中,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也会随之被幼儿传承下来,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到塑造自身品格的过程中。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认知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时运用科学的艺术教育手段,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中包涵的精神文化,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把尊重幼儿和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放在首位, 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和纯真去感受理解音乐。每个幼儿对音乐都有独特的感悟和体会, 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好的作品来扩大幼儿的视野, 给幼儿更多音乐的感受空间, 让他们最鲜活, 最真实的童真童趣得到释放。
参考文献:
[1]曹睆.浅析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9(13):201.
[2]纪建功.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1(0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