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纯林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晋江362200
摘要: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深化、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基于此,本文针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中地理;应用策略;探究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总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1]。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如何采取高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地理情境呢?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返璞归真,注重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境教学法有很大的优势,它更加注重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地理,高效掌握地理知识。此外,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教师改变“灌输式教育”,改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很大,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拥有的优势。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加强师生互动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可能仅依靠教师的“灌输”,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积极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根据地理知识来挖掘趣味性、生动性强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一到地理课就非常兴奋,为教师的知识传授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平时的形象对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也有一定的帮助,教师要善于利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欲,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和教师产生共鸣。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可以借助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音乐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为学生播放《夜空中最亮的星》,引导学生想象满天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随后,教师让学生想象浩瀚的宇宙是什么样的?由什么构成的?教师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方式,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现代化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视觉、听觉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地理学习氛围,在轻松的课堂上摄取更多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教学为例。一般来说,人类肉眼是观察不到大气的组成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见对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的特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插入问题:“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以思维碰撞的方式得出最佳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发挥出了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三)结合教学情境开展地理实践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合理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地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情境教学中学习地理知识,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地理、感知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用精心设计的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学联想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学习新知识,提高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2]。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内容来想象地理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切实发挥出情境教学法在开展地理实践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好地理的动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清楚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与本质,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愉悦学习地理的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磊.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156-158.
[2]孙守武.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8(2):67.